京城,翰林院。
“费大人,你看?小的就是问问,怎么说,你与仲大人都是国子监的同窗,后来到了翰林院也走的最近,他如今进了大牢,总该为他做点什么不是?”。
程默,仲逸在翰林院的跟班,如今仲逸进了大牢,他可着急坏了,奈何能量太小,只能找同在翰林院当差的费思应。
只是,费思应是个庶吉士,这声‘大人’有点抬高他了。
“看不出来啊,你小子还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自从仲兄弟出身后,好多人唯恐躲还来不及。就冲这一点,我也要全力周旋一番,谁让我与你的仲大人,在国子监时就是同窗呢”。
费思应拍拍胸脯道:“放心,我爹是礼部郎中,虽说不管刑狱之事,但我也认识三法司的人,放心吧,有消息就告知你”。
这话不假,不过他认识的人,并非三法司的四品五品官,而是这些人家的少爷、公子哥。
老百姓结识的人无非还是种地的,作为礼部郎中的儿子,费思应要找几个官宦之后,也不是什么难事。
酒肉朋友也好,吃喝玩乐也罢,总之: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其实,不用别人提醒,自从仲逸出身后,费思应早就打听过了。
打听了八百遍了。
在国子监时,他就发现仲逸才学非凡,后来到了翰林院,二人同为庶吉士,仲逸如今却提前做了正七品的编修,而他依旧还是个庶吉士。
当时,他确实心中不悦,一种凡人的嫉妒:大家相同的起步,仲逸却走得这么快,而且他可没有五品郎中的老爹。
后来一想,既然仲逸都已成为正七品的编修,那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怎么说,仲逸升职总比别人升职强。
毕竟,二人有这层关系在,仲逸不帮他,还能帮谁?
后来就更不用说了,礼部侍郎袁炜对仲逸也颇为器重,而仲逸在博野县的差事,也是皇帝钦点的,足见圣上的重视。
总之一句话:仲逸高升了,他费思应自然也跟着沾光,至少不会受害。
现在仲逸落了难,更不能落井下石,该帮的还是要帮。
费思应这人不坏,平日好喝好玩,又有一个五品郎中的老爹,这些爱好早就学会了。但做人的底线与弟兄们的情义,还是有的。
这一点,倒是与袁大头有几分相像。
……
“哥儿几个,好长时间没见了,兄弟请你们过来坐坐”。
傍晚时分,费思应找了家酒楼,约了几个老友,人到齐后,他便举杯提议:“先说好了,今儿这顿,算我的,想吃什么尽管点,千万不要省银子”。
“费兄,你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说吧,什么事儿?但凡兄弟们能帮上的,一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几人叽叽喳喳一番保证。
不用说,但凡酒桌上说出‘赴汤蹈火’之类的话,全无半点可信之处。
“哎,其实也没什么大事”。
“这不?翰林院有个同僚叫仲逸,在国子监时我们就曾一起读书,如今他入了大牢,岂能袖手旁观”。
费思应再次举杯道:“就是想托托你们的老爹,叫他们给牢头、狱卒吩咐一声,千万不要动私刑,好吃好喝不敢说,但不能克扣”。
“如果在审理案子的时候,能在朝廷准许的范围内给予关照,就再好不过了”。
“今晚不醉不归,改日,还是这家酒楼,还是兄弟请”。
费思应这次真舍得下血本。
“酒菜算什么?费兄,咱们这帮兄弟,什么时候缺过吃喝了?”。
这话不假,前来赴宴之人,有刑部王郎中的公子、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家的独子、大理寺张寺丞的侄子。
这帮公子少爷,会缺那口吃的吗?
“行啦,说吧,还想去哪玩儿?”。
放下酒杯,费思应拍拍桌子:干脆豁出去了。
“那还用说,当然是去穆一虹那儿,喝喝酒,听听曲儿,酒楼的饭菜,吃的什么劲儿?”。
“先说好,不见穆一虹,不说你那个仲兄弟的事儿”。
此言一出,众人立刻附议,其中一人更起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