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万历恶霸地主>第183章 独乐不如众乐乐

沈磊穿越以来自知在官场上发展最困难,虽然可以用发展武力在获得军功条件下成为总兵以上的武职,可是助大明渡过难关后不是功高震主封爵后弃之闲散就是成为曹丕。

这两条路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如发展武力必然发展工业,不强势这些产业难发展,后面有此拖累就是不想做曹丕也困难,除非早一点甘心放弃大部分财富逃避去海外,不然再有建树也是篡位者。

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可大节无法任意修改,反不如先在前口子村拉起最初队伍与开创最初基业,然后先移民台湾,在台湾发展顺利了再移民南洋,如此一来可以救了太多这时死于非命的难民、灾民、流民,还可以开拓华人生存空间。

如此一来到崇祯自杀,满清入关他还可以堂堂正正率大军打回来,取得政权也不留旧官僚,一切重新开始,这社会制度改革比在大明当权臣或篡位容易许多也正当许多,根本不必迁就什么。

按这个计划沈磊此时不会再大举向外拓展,主要工作是将陕地、四川、及其他地方的难民、灾民、流民及愿意去南洋的贫民移送至南洋,在安置他们的同时慢慢扩编军队,只是真正大扩编要等到崇祯十六年,过早大扩编属于浪费。

何况这一下接收了如此多地方,仅收拾这付摊子现有的军队已经因处处驻防失去了机动能力,好在已经编制了预备军将接过大部分防守任务,护卫队水军主力将回归台湾一部分与驻守马六甲一部分;陆军也是以旅级集中布景而不是现在分散各地。

有预备军护卫队将会重新恢复随时主动出击能力,实际上预备军也是会集中几处地点驻守,如此才能随时可支援某受袭地点,所以各个安置点还要组织民兵自卫。

另外第一批运送过去的移民也是集中在一起搞建设,主要是为一个个安置点垦荒、造房子、建砖窑石灰窑、搞水库、挖水渠鱼塘,不会一下分散了各自开荒,仍然是沈磊出资建设农庄型经济,加俘虏们修路不必一年就可以建成一片农耕区。

这样的安置法移民可以比较安全地度过最初不稳定期,等一切安定一般周围土箸即便是有也习惯了他们的存在,而且村村有民兵对付少数土箸根本没什么问题,居住者也不必冒险进入深山。

只是如此安置别人肯定是没那个财力,一年的吃用开销加畜力、农具、建筑材料、生活物资等等,完全是新配置一户富裕自耕农。

亏得沈磊财富多,现在政企分开他也照章纳税,几次赎金、赔款都放在政务的帐上仅凭台湾的农庄收入他一年安置十万移民也绰绰有余了。

而台湾大宗的商品都由他的公司生产或经营,前者如盐、布匹、药材、成药、农具、铁器、、、,后者如食品、鱼获、副食品、粮食、糖、、、。这些产品或买**农庄收入也不低,还有向外出售盐、海产品、布匹、农具、铁器、玻璃制品、食品、文具、、、,这些收入利闰更大。

还有造船、冶炼、军工、银行、矿产、运输等企业虽售价比同类低,但生产效率高带来的利润率不低。至于对外贸易及对大明销售的玻璃制品、钟表、骨瓷等商品属暴利中暴利,加茶叶再加工、丝绸、缫丝等工厂,沈氏财团每年如此安置百万移民也吃得消的。

另外高质量安置回报也多,如大明的佃户都是勉强度日,沈磊这里的农庄收入同样要上交一半,因生产率高加多种经营,不仅能吃饱饭,小孩有书读,每日有小荤,四季能添新衣。

这是沈磊自前口子村试验成功后一直坚持的做法,当然也亏得移民数量不多,加开发的都是无主之地,一旦进入大明疆域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对此他此时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倒是他在下南洋计划展开前忽然想到他自己的沈氏财团已经积累了比大明皇帝最有钱时还要多的财富,每年增加比率还超过三成,给手下加工钱也不一定是好事,可他也不准备搞封建制那套东西,这一来部下迟早会产生的那种遗传子女富贵的念头就会


状态提示:第183章 独乐不如众乐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