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绿筱媚青涟>第6章:无形的牢笼

一周后丁蕊打电话问候苏筱的近况。

“跨年酒会有什么收获没?”

“有啊!当晚现场听了一曲弹得非常不错的古琴曲《广陵散》。”

“还有呢?”

“欣赏到了一幅非常不错的画,叫《囚徒的梦》。”

“你不要每天都是琴啊画啊的,终身大事要紧,有没有遇到什么心动的帅哥?”

“你真是我第二个妈,比我亲妈还催得紧。”

苏筱嘴里所问非所答地说道,却想起了好像那天活动结束后不记得把蒋莱的名片扔哪里去了,一直没有加他微信。不过转念一想,蒋莱那个人似乎有点强势,有时间找到名片再说吧。接下来又和丁蕊闲聊了几句。

苏筱和丁蕊聊完电话,又想起了《囚徒的梦》这幅画,想起来蒋莱当时说的那句话:“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现实的囚徒,我们都是被现实束缚着的。”苏筱又想起了那天晚上独自在m50创意园区月光下问自己的那个问题:“现实是一个牢笼,还是人心是一个牢笼?”

莎士比亚曾说过:“  le\s eyes(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每个人对于同一个事物又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对生活有着或深刻或肤浅的解读吧,然后活在自我的解读中无法自拔。这种对生活的解读也许正是我们每个人为自己所专门定制的无形的牢笼,最初也许是为了某种美好生活的期许,而最终却演变成了囚禁自己的无形牢笼。

苏筱寻思着自己是否也是芸芸众生中被困在自己对生活的自我解读的牢笼中而不自知的一个人,地域的迁徙,岁月的斗转星移,身边的事物发生着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这一切似乎丝毫没有触碰到苏筱那最初对生活的解读。那么苏筱对生活的最初解读到底是什么呢?那最初的解读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对生活的解读是否就是所谓的人的三观呢?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三观应该是在人青少年时候就逐步形成的吧,也就是说在苏筱还是豆蔻年华的少女之时,对生活的解读已经植根于苏筱的内心深处了。后来历经近二十年的岁月荏苒,这种解读不但没有被外界的变化影响而改变,反而在苏筱的内心像化石一样被禁锢封存下来,任时间的风风雨雨都无法去破除这种禁锢。豆蔻年华时萌芽的生活解读,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就像一个牢笼一样笼罩着苏筱,像一个无法唤醒的梦。

苏筱也许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她只是当初那个对整个世界都很懵懂的少女时做的那个对未来生活憧憬的梦的囚徒,任凭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现实与当初的梦多么格格不入,仍然执迷不悟、心安理得地做着那个最初的梦,甘心做一个梦的囚徒梦着囚徒的梦。

创业的梦,应该是苏筱最初的梦的一部分吧。那时,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思想的冲击都在苏筱幼小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那时的创业浪潮,正像如今的创业浪潮刺激着疯狂的创业者一样,这股浪潮像洪水猛兽一样让人的内心膨胀并为之疯狂,在这股浪潮的带动下,也让曾经埋藏在苏筱幼小心灵下的创业梦想的种子重新唤醒生命的迹象。

窗外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听雨声越来越大。雨水滴落在树上,洗刷了往日粘附在树干和树叶上的尘垢,让生命似乎不似往日那般沉重。雨水洒落在泥土里,给深埋在泥土里的根部送去了雨水的滋养,让生命似乎不似往日那般干渴。雨水飘落在窗台上,以某种韵律敲击着窗边的玻璃,让生命似乎不似往日那般沉闷单调。这场雨不像是冬夜里浇灭希望带给人寒意的一场冰雨,反而像滋润万物复苏的一场春雨,带给世界无限的希望和遐想。苏筱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跨年夜那场酒会的影响,但她内心深处切实真切地能够感觉到曾经的梦想创业的种子正在被这场春雨滋润唤醒,她已经听到了生命萌动的声音,听到了曾经梦想的召唤,听到了青春血液的涌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重庆


状态提示:第6章:无形的牢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