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都市现代>兰陵风流>第三一九章 兄妹
的。

“马场废了,不止是河西军马的损失,还关系到三百户牧民的生计。这些牧民世代养马,父母妻儿均赖马场为生,马场一废,一家子的生计就是问题。”萧琮清俊的眉拢着,目光遥望千里浩淼还泛着黄的博湖水,“好在还能靠湖吃湖。这马场要养起来,五七年内,他们只有先转成渔民。再者马场养起来也需要人力,这也是一个维生的活计。……趁着寒冬未至,先将逃难的牧户迁回来,清理溏泥,以工代赈。博河水质好,湖底泥也肥沃,马场清出的淤泥可作肥料,卖给土质不好的州县肥田,得的银钱四成入赈灾重建款,六成归牧民,这也是生计。……”

萧琮一路走一路说着,显然思考已久。

萧琰一边听,一边点头,偶尔补充自己的想法。

说话间,兄妹俩骑马的速度并不慢,当然在泥滩地里也跑不快,往南行了约一个时辰出了马场,沿着白河西岸往西南去。洪水退去后麦田玉米地一片狼籍,到处是黄泥白沙,歪倒着麦穗、玉米秆子,在寒冷的秋风中簌簌作响,更增萧瑟凄凉。路上遇到洪水淹死的尸体,有老人,年轻人,女人,孩童,还有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从木桶中颠出来,脑袋朝下掩在黄泥中,年轻的母亲死时两只手还紧攥着木桶,侍卫掩埋时不得不将她指骨掰断才能从桶沿移开,令人心肝格外震颤。

整支骑队都特别沉默。

骑队中有十名身穿军袍的河西军军官,他们都是搜救出来的:领头的都尉和其下一名校尉就是族居焉支和鄯善州的铁勒人,另有两名旅帅、三名队正都是寒门出身,目睹这种惨境触动格外大——他们也有父母、妻子、孩子……若遇到灾情危难时,会不会有人救援他们?

看见尸体,萧琮都会让骑队停下,令侍卫翻过人脸画炭笔像,方便以后让家属认人,然后挖坑掩埋,就地安葬,也是防止尸体传播瘟疫。

骑队驰出几十里看见一个村庄,大水退后也是一片狼籍,土墙屋里都是泥沙,有些不结实的屋墙已经冲垮倒塌,余下残垣凄景。

村里还有活着的老弱。

铁勒人都是住平顶屋,有钱的还建有二层平顶楼,还有放粮食的阁楼,洪水袭来时村中的老弱便聚集到富家的平顶上等死……在吃完阁楼的粮食饿死前,他们等到了河西军的搜救队伍,存活下来。

这些留下的老弱都是自愿的,将逃难的机会——木盆和水缸留给儿女和孙辈。这是铁勒人的传统,抛弃老人,留下青壮少幼,保证繁衍。和汉人的尊老敬老不同,这是狼一样的生存方式。凄凉、沉重,却又蕴着狠劲、坚韧。

听见马蹄声响,村中的老人抬头望见寒风中飘扬的赤底剑兰旗帜,如同赤色火焰一般,都激动的踉跄出来,不顾泥浆地就行五体投地的大礼,脸面全身都糊满了泥。

骑队驰至,萧琮立即跳下马,将这些老人一一扶起,问他们吃的可还有?“有的,有的。”老人们纷纷说道,“还有粮食收在地窖里,孩子们逃难时没来及带走。——世子安康,佛陀佑您万福!”老人们绿色的眼睛浑浊,却闪着亮采,念着感恩祈福的话,淳朴应答说,“世子您将赈粮收着,发给后面需要的人,咱们村里还能互相帮衬着。”……

直到骑队远去,老人们还在挥手。

军官们沉默的脸庞上也有了亮采。

这是他们救下的生命。

在活着这个沉重的问题面前,生命的值与不值,似乎无法用他们原先的想法去衡量。

……

驰出七八十里,又到了一个村子,这里也有搜救队伍救下的老弱。

因天色已昏,萧琮下令,今晚就歇在村里。

老人们欢喜的将世子迎到了村中最好的房屋——村长的家里,六十岁的村长就是幸存的老人之一。

侍卫和军官们在二楼的平顶上扎起军用帐篷,拿出干粮煮了简单的晚食,又煎了驱寒的生姜黑茶,用木碗盛着端给世子兄妹。

萧琮和萧琰端着茶,坐在平顶楼上,在夜色下说着话。

萧琮问妹妹:“看了这


状态提示:第三一九章 兄妹--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