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恐怖悬疑>寰宇大唐>第138章 促进越州农业

李旭的基本盘是越州,流求目前还指望不上。

前几年人口统计越州有近五十三万口,算上不纳入户口统计的僧道、兵丁、奴婢、流民、隐户,实际人口应有八十来万。人口多就意味着发展潜力大,把越州这个基本盘发展好了就能辐射整个江南东道。

如何发展这个基本盘呢?

当然是搞经济了。

越州的商贸发展不错自不需要李旭过多插手,能搞的就是农业和养殖业了。

农业是百业的根本,把农业搞好了,越州百业发展就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虽说越州农业发展还不错,粮食年年丰收,落在李旭这个穿越者眼里就很寒蝉了。

良田亩产才三百来斤,和后世动辄八九百甚至千两百多斤的亩产比起来太不够看,连几百年后的宋明都比不了。明朝时期太湖平原可是亩产五百多斤。

李旭走访乡间考察水稻亩产为何这么低,发现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和后世也没大的差别(排除农业机械的影响),产量低主要原因还是稻种和施肥的问题。

李旭这才想起来,宋代南方水稻亩产爆涨是因引进了高产、早熟、耐旱的占城稻做为早稻与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

占城稻有多好,其一“耐旱”,其二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其三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比大唐目前种植的早稻生长周期短太多,与晚稻的种植时节完美的错开。

唯一缺陷占城稻的口感不是太好,这一点李旭好像有点多虑了,在粮食都不够吃的时代,除了达官贵人也没谁会去追求啥口感。

当然啦,占城稻目前还在没改称占城的林邑国,还得派人去林邑引进才行,要到明年才能在越州、流求进行推广种植。

引进占城稻的问题李旭让朱诞派艘快船去追下南洋贸易的南方贸易船队,令他们在回航时到林邑国收购稻种。

此番南下的南方贸易船队三艘千料大船能装近两千吨稻谷,合计大概两百万斤按每亩十斤稻种算,可以种二十万亩地。

这么算下来,明年要想在越州、流求全面推广占城稻,这点种子还不够,向整个江南东道推广还得育种好几年才行。

施肥的问题只能通过挖鸟粪石来解决了,好在被委以重任的崔温执掌下的鸟粪石肥料公司通过扩大开采矿点产量正逐月上升。

得益于产量提高,流求的春耕都在李旭强令要求下在插秧前往水田撒碾碎的鸟粪石,到夏季收割时农民定会惊奇的发现刚开荒的田地粮食产量能超出预计。

见李旭对鸟粪石如此重视,崔温从中嗅出前途的味道,不断派人勘探流求附属诸岛,凡是发现储有不少鸟粪石的岛屿均组织人手开采,缺开采的奴隶就找伍元瑛等人要。

以致个把月过去就把流求附近有鸟粪石资源的岛屿都派人上岛开采还嫌不足,上奏请求李旭指点迷津。

一个如此上道的属下李旭自是乐意指点,画了一张南海地图,将拥有丰富鸟粪石的东沙、西沙、南沙群岛标注在上,三个群岛的鸟粪石开采出来足以满足江淮地区几十年的需求。

引进占城稻加大鸟粪石开采只解决粮食产量的问题,提高耕种效率同样摆在李旭面前。

牛耕已在江淮普及,用的犁却是费时费力的长曲辕犁,不是犁的最佳形态。

李旭不得不组织木匠把在唐末出现,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节省人力和牲畜的曲辕犁制作出来。

农民一试,发现曲辕犁比长曲辕犁轻便快捷好用多了,想着什么时候能换个曲辕犁耕田。

犁算是农具中的大件了,曲辕犁制作又比较精巧价格不贵但也不便宜,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花一笔钱买一个曲辕犁还是有点因难。

李旭为了推广曲辕犁提高越州农业生产效率,难得大方一回,凡是购买曲辕犁的农户由他个人出资补贴50,农民换犁的成本低了换曲辕犁的意愿就更大了。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李旭的野心还不止改进个曲辕犁


状态提示:第138章 促进越州农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