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重生之铁血抗日>第二三四章 救命情报
台儿庄一线遭到重创,损失惨重,无力再战,需要补充整训,从而不停地向徐州增兵,在徐州和日军决战。

表面上看,日军的阴谋似乎得逞了。此时的蒋委员长和第五战区的李司令长官,好像真的是错判了形势,还陶醉在台儿庄大捷的喜悦之中呢,在拍电影、上新闻的同时,不停地向徐州调兵,陆续调往徐州地区的兵力达到63个师、骑兵一师一旅、炮兵五个团,飞机59架,比淞沪会战的兵力都多,摆出了与日军在徐州决战的架势!

实际上,台儿庄之战之所以取得歼敌一万余人的大捷,是因为在开战之初,中国方面就制定了正确的战法,那就是以运动战为中心,配合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参战部队除了第五战区部队外,第一战区、第三战区均抽调部队参战,第二战区的中央军、八路军、晋绥军,更是牢牢吸引住了日军第一军五个精锐师团,使其不能抽调一兵一卒增援台儿庄日军。等于是几个战区勠力同心,这才赢得了台儿庄大捷。

军委会和第五战区此时大规模向徐州增兵,准备和日军会战,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军委会的着眼点并不在徐州,而是要以徐州会战来赢得保卫武汉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军委会也分析了日军可能从津浦路南北对进夹击徐州的可能,并预测了日军可能抽调的兵力大约是十个师团,担心徐州守不住,这才按照四比一的比例调配兵力。同时,为了确保徐州会战达到预期目的,军委会计划严令各战区对当面之敌积极进攻,敌后武装加大对平汉路、津浦路破袭,不得让日军向徐州前线增兵。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方面来说,徐州会战是不得不打的一次会战,目的是为保卫武汉赢得时间和空间。

可惜的是,中国方面虽然大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但在战术指导上出现了失误。

军委会和第五战区对日军的大范围战略迂回的战法了解不够透彻,在徐州西侧配置兵力不足,根本就没有想到日军第十六师团可能会从鲁西地区渡过黄河,侧击我军,更不会想到日军第十四师团胆敢孤军冒进、千里奔袭,攻占陇海路上的兰封地区,切断第五战区和第一战区的联系!

而日军呢,则是希望通过徐州会战,消灭第五战区主力,进而沿陇海路西进,夺取开封、郑州,然后沿平汉路南下攻占武汉,一战迫使蒋*介*石政府投降。

日军的算盘打的很精,计划集中第五师团、第十师团主力,分别从临沂、枣庄、峄县向中**队发起进攻,迫使第五战区部队增强防御,从而将第五战区主力牢牢吸附在徐州地区,待抽调的兵力运动到位后,再分路对徐州发起向心攻击,聚歼糜集在徐州地区的第五战区主力。

中日双方在徐州地区酝酿的战略决战,波诡云谲,等闲人岂能窥破玄机?

让中日双方头脑们谁都想不到的是,偏偏就有一个人对日军的企图心如明镜!

这个人就是在冀鲁边埋头整训部队的萧四明!

五月上旬,第五战区集中重兵,在台儿庄以北地区和主动进攻的日军第五师团、第十师团搏杀,基本上稳定了战线。但萧四明知道,徐州战局即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旦日军第十六师团象历史上那样,从济宁渡过运河、突破孙桐萱第三集团军防线,第五战区的压力就会陡然增大,战局马上就朝着有利于日军方面转化了。

虽然知道日军围歼第五战区主力的图谋不可能得逞,但能够早一点让军委会和第五战区得知日军企图,损失肯定能减少很多!

萧四明知道,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发生,日军肯定会象历史上那样,在第十六师团于5月12日从济宁渡过运河后,接着就会让第十四师团从濮县渡过黄河,夺取考城、兰封,切断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的联系,进而彻底堵死第五战区主力向西撤退的通道,来一个关门打狗。战局在发展下去,就是第五战区主力撤离徐州,日军和中**队在兰封爆发兰封会战,最后第一战区不得不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引黄河水阻拦日军进攻步伐。


状态提示:第二三四章 救命情报--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