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买宋>第八十三章 弱宋还是大宋?
的国家,建立了类似儒家文化的政权。

可以说,藩镇之乱,造成唐朝的灭亡,并直接形成了以后五代十国这一中国自先秦以来最为严重的大分裂。

这次分裂对中华文明的危害之深,只有今天才可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这就是东胡系(鲜卑、契丹、女真、蒙古)蛮族有机会从游牧民族逐渐地转变为依靠农业与儒家文化的文明民族。

而这一点成了稍后宋朝统一的主要障碍。

而宋立国之后,当政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建立怎样的政治架构才能克服自秦以降各朝各代的弊端。

以科举制建立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既打破门阀托大的政治格局,又很好地解决官僚世袭制的弊端。

虽然自隋代就开始了科举制度,但这一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还是建立在宋代,准入条件的降低,选拔人数的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科举制度作为国家开科取士的手段实施,使宋代很快进入了士大夫时代。

什么叫士大夫?坐而论道,躬身行之。

从此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出入庙堂。

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使文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地方官员的主要责任是牧民,守土之责由中央任命专职的军事长官去处理(这些制度不正是现代的政治制度吗),二者皆由中央调遣,互不统属。

这就彻底革除唐季以来军阀割据的政治传统,也彻底消除了五代朝代频繁更替的政治基础。

由于宋代皇帝都比较好地执行太祖的祖训,大臣和言官都敢于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当面和皇帝争执,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使得宋代的大臣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有些时候甚至是主角。

太宗驾崩时,李皇后伙同内侍王继恩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想立长子而废太子,遭到宰相吕端断然拒绝,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立殿不拜。

请转帘,升殿审视无误,方率群臣拜呼万岁(端大事不糊涂)。

英宗即位后,慈寿太后一日送密札给韩琦,语及皇帝与皇后不奉事,有为孀妇作主之语。

此乃皇家事,由大臣来作中,宋前宋后各代均罕见。

更有甚者,南宋光宗夫妇对太上皇(孝宗,宋代皇帝多不恋权位,往往早早退休)不敬,被大臣也尊(废)为太上皇。

当然,这里之所以讲这么多,要传达的意思就是两条:由于采取文臣治国,兵权集中于中央,使宋朝的中央政府拥有比过去朝代更大、更有效的权力。

权力实际上更集中。

其次,由于宋庭采取更宽松、更开明的政治手腕,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大。

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宋朝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工艺上的繁荣与先进。

使中华文明自春秋战国后推向另一个高峰,至少到目前为止,达到中华文明的巅峰。

自宋以后,朝代的更替再也没有发生五代类似的悲剧。

可以说,宋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不过后人每每诟病宋之武弱。

宋的对外悲剧前面有专述,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作者菌也就不再解释。

这里引用明朝一位学者的话来作一个总结:“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

诸般作法均有流弊,两害之中权其轻,两利之间权其重,不亦合乎?

但总的来看,宋代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

哲学、lún_lǐ、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医学、工艺可谓是百花齐放,并且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武人出身的宋太祖,对文化的重视超过其它所有的开国皇帝。

帝尝读《尧典》,叹曰:“尧、舜之


状态提示:第八十三章 弱宋还是大宋?--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