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说说十六国>痴人说梦:洛涧大捷
山,全国完成统一,这也只能加快建立前秦帝国的氐族人群的汉化速度,当氐族人群在大一统的环境中完成汉化之际,前秦帝国纵然也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由此可见,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其实是很悲哀的,想要维持自己长治久安的统治,就必须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当建立封建王朝的游牧民族汉化完成之际,其部族成为新的汉族先民,这个封建王朝对其他游牧民族的部族在军事上就没有更多的优势了,对广大的汉族先民在文化上更没有了优势,所以游牧民族所创建的封建王朝长寿的不多,细数起来也只有隋唐以后,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清王朝,以及蒙古人建立的蒙古帝国存在时间较长。

分析这几个王朝所存在的时间超过百年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已经进入到了庶族地主阶级为主导的阶段,游牧民族同样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庶族地主阶级,所以在寒门子弟的努力下,这些王朝基本上都保持了比较长的享国时间,清王朝更是全盘的接受汉文化的洗礼,使得其统治时间成为游牧民族的建国之最长者,但是其民族的特性早已丧失殆尽,幸亏清王朝距今的时间不算太过久远,否则的话,满族兴许早已跟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了。

反观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这些游牧民族,在这一历史阶段下,士族地主阶级还是整个封建中国的主导统治阶级,即使前秦帝国重视寒门子弟的培养,但其终究是一个过渡阶段,无论是在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中,还是统治阶级的转型过程中,前秦帝国的存在时间不可能太过长久,如此大规模的发动战争,只可能加速前秦帝国的崩溃。

当然,作为前秦帝国皇帝的苻坚,是不可能明白这样的道理的,朱序同样也不可能明白,他们都在按照时代的思维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最终,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之后迅速走向瓦解,苻坚也因此殒命疆场,而降将朱序遵循着圣人的礼教,忠心耿耿的维护着东晋王朝的统治,最终名垂青史,成为了忠臣良将的典范。

更何况,此时前秦帝国的对手东晋王朝,正处于士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最兴盛期,主持东晋王朝政务的谢安,竭尽全力化解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保持了东晋王朝政局的稳定,为淝水之战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并且,东晋王朝是当时汉族先民一致尊奉的正统王朝,无论生活在北方,还是南方的汉族先民,不管身份地位的尊卑高低,他们都在内心中期盼着王师北定,更不可能坚定的支持由氐族人群建立的前秦帝国灭亡华夏中华,一统天下,而且各族百姓也厌烦征战,渴望和平,所以前秦的南征不得人心,仅仅两军在洛涧的一次前期接触,前秦先锋部队就土崩瓦解,这不仅仅是东晋将领的指挥得当,能征善战,更是前秦帝国的南征不得人心军心的表现,可见在淝水河畔的决战,前秦帝国将会面临怎样的结局?

其实,纵观整个淝水战场,前秦百万大军的表现,基本上看不到将士奋战的场面,更多的是一触即溃,即使在战争的最前期,前秦大军不断功城略地,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这更应该是东晋王朝当时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诱敌深入,在江南水网地带固守疲敌,可能是当时故作镇定的谢安想出的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了。喜从天降的是,东晋旧臣朱序变劝降为反正,前线将领谢玄及时改变策略,最终,以最快的速度赢得了这场战争。

试想即使朱序没有反正,前秦大军也难以取胜,东晋军队于淮河长江沿线固守,此时正逢江南地区的寒冬腊月,前秦帝国的百万大军,后勤补给必然困难重重,再加上北方军士不习江南气候,人人归心似箭,整个前秦军营的抱怨声远比操练声大的多,如此这般的将士,前秦军队的崩溃也是必然之事。但是因为朱序反正,谢玄的临机应变,苻坚的不明大势,提早结束了这场战争。

关于


状态提示:痴人说梦:洛涧大捷--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