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说说十六国>痴人说梦:后凉亡国
在进入中原地区后,在文化传承上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游牧民族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王朝的统治,塑造自己是中原文化正统的形象,就需要一个新的文化支撑,这个文化支撑一定不能是土生土长的中原文化,一定是要有异族味道的文化,但又不能与中原文化有太大的偏差,而印度地区传来的佛教文化,正好能够与我们中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进行完美的契合,甚至说这两种文化的核心思想有着高度的相似,都在提倡着仁爱之说,儒家文化更具有思想指导意义,佛教文化更像是儒家文化的延伸,所以说,当时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对于佛教文化的推广是不遗余力的。这即为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原百姓找到了心灵寄托,同时也彰显了自己部族所推崇的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西晋王朝灭亡后,从第一个统治中原地区的后赵帝国开始,一直到北朝结束,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基本上都在身体力行的推广佛教文化,甚至出现了宠佛佞佛的情况,因此导致了国家的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在了佛教的发展上,僧侣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寺院资产的不断增长,严重威胁到了当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所以,到了北朝时期,出现了两次比较有名的灭佛运动,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运动,还有一次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运动,再加上唐朝时期的武宗灭佛和五代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被称为我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

其实我们从这四次灭佛运动上能够看到,佛教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其实就是当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刻意为之的,北魏和北周都是游牧民族所创建的王朝,他们宠佛佞佛也是民族特性使然,而后面的唐王朝和后周王朝都是汉族先民建立的王朝,这两个王朝怎么还会出现宠佛佞佛的事情呢?

其实,唐王朝正是十六国时期和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血腥期刚刚结束的第一个朝代,唐王朝统治时期的文化兼具了游牧民族文化和传统中原文化的特点,这一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血腥期过后,新的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说,佛教同样也是唐王朝统治者非常理想的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五代时期当然也是唐王朝文化延续的一个短暂时代,并且战乱频繁,中原地区也频繁出现了游牧民族建国称帝的情况,冲佛佞佛的情况同样严重。但是,当我国历史进入到了北宋王朝统治时期,中华文化也就进入到了成型期,而佛教的发展也开始趋于稳定,很少再出现宠佛佞佛的事件了。

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到,十六国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完全就是当时游牧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在文化上找到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工具,来维持自己对于中原地区的封建统治,同时,当时的战乱环境也给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最终佛教在这一时期开始在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羯族人群建立的后赵帝国也成为了帮助佛教文化快速发展的第一个中原王朝。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出家人都以佛祖释迦牟尼的释为姓,就是从后赵帝国时期开始的。而且十六时期以及北朝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很多都是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我们从这些文物也能够一窥当时佛教文化大发展的全貌。

跟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传播相比,因为江南地区仍然处于汉族先民构建的东晋王朝统治之下,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要明显慢上一些。直到东晋王朝灭亡,佛教文化对江南地区的影响并不大,随着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后,不断与江南地区进行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交流,佛教文化才被江南地区的百姓万民所接受,到了南朝中后期,佛教文化才在南方地区广泛普及,并且因为佛教文化与我们传统的中原文化核心思想契合度非常高,所以,南朝时期也出现了宠佛佞佛之风,最为有名的就是南梁武帝萧衍的佞佛而导致了侯景之乱的局面。我们看唐代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也能够


状态提示:痴人说梦:后凉亡国--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