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说说十六国>痴人说梦:汉赵亡国
是我们现在的姓,反而现在的人不知道真正的姓氏是怎么回事。

我拿当时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的姓氏来举例说明。

要知道楚国不是中原地区的部族,他们属于是南方地区的部族,因为靠近中原地区,始终向往中原地区的文明,所以 楚国的先民在礼仪制度上,全部参照中原的周王朝,只不过其国君自始至终都称楚王,彰显自己与周王室并驾齐驱。但是其还是被我们中原地区的先民蔑称为南蛮,因为不属于中原的汉族先民的部族,所以楚国用的是芈姓,但也与中原地区的部族同理。比如说我们知道,楚王姓熊,但实际上他应该是芈姓熊氏,还有就是端午节的开创者屈原,他应该是芈姓屈氏,不过当时的女子确要以姓为氏,比如说大名鼎鼎的秦国宣太后芈月,这个传统我猜测应该跟姓的由来与母系氏族公社有很大关系。而且在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所流传下来的姓也就没有了影响力和号召力,那么父系氏族的人们就必须要重新选择氏做为自己的称号,而女子因为已经不能成为领导部众的领袖,用姓命名也好,用氏命名也罢,不再有任何的意义,但是毕竟刚从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女子用姓来命名也沿袭了上古时期的称谓。

其实在历史资料上宣太后的资料是很匮乏的,甚至说都不知道她是哪国人,但她有一个芈姓,所以史学家就猜测她应该就是楚国人。再比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大家都知道他叫嬴政,实际上他的氏是赵,按现在的命名,其实他应该叫做赵政,但是同样战国七雄里的赵国国君也是赵氏,可能是为了区分同一时期两个国家的国君姓名,我们一直以来将秦国国君用赢姓来命名。而且春秋时期的众多诸侯国的国号,很多都是以氏来命名的,比如说宋国,卫国,郑国,曾国等等,这些国家都是周天子的宗亲,所以都源自姬姓。

在春秋时期以前关于姓氏的论述,应该还是比较清晰的,随着后世汉族先民的各个部族的融合不断进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国家废分封,行郡县,姓氏也就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大趋势,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进步必然导致姓氏文化淡出历史舞台,人们不再以姓氏来确定地位的高低,身份的尊卑,这也是历史的伟大进步,一直到今天,我们国家有很多个姓,没有人再提及姓氏的渊源,这不正说明了,历史就是人们寻求平等,民主的征程。

到了十六国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姓氏更是及其模糊了,世家大族们为了区分与寒门庶族的区别,就有了郡望的说法,也就是在自己的氏之前,加上自己家族生活的地域名称,来彰显自己姓氏的显赫,比如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谯国桓氏等等。这样的姓氏文化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结束,才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十六国时期,游牧民族主体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了鲜卑人,而且曾经作为匈奴人奴隶的羯人也开始走上独立建国的道路了,而且柔然作为鲜卑人的奴隶,同样开始崛起,通过对鲜卑各部的命名,以及曾经为奴隶的羯人和柔然纷纷独立,而且在游牧民族相互征战的过程中,奴隶主与奴隶并肩作战,其感情可为情同手足,原始的奴隶制度也开始在这一时期消亡。所以,我认为这一时期应该是游牧民族彻底的摆脱了原始的生活模式,进入了一个半奴隶半封建的社会时期,因为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来命名他们的社会形态,在这一时期,游牧民族的社会的社会形态应该更接近于封建社会,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鲜卑族各部的族称,实际上就是他们上层贵族所用的氏,或者按今天的叫法,就是姓。这个感觉就好比是西周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国名和国王的氏是一样的。

当羯族的优秀领袖石勒开始带领曾经为匈奴人奴隶的羯人,消灭了当年的奴隶主的时候,游牧民族应该是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我始终认为羯族作为一个小的部族,其能够


状态提示:痴人说梦:汉赵亡国--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