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说说十六国>痴人说梦:前秦定关中
了,因为这段历史复杂而又混乱,而且这些谋士的雇主都是游牧民族的帝王,导致了这些谋士们远没有三国时期的谋士名气之大。但是他们也同样取得了非常辉煌的业绩。

到了隋唐以后到历代封建王朝中,往往并没有特别有名的谋士出现。我想这也跟庶族地主阶级彻底的成为了统治阶级有很大关系。因为谋士出现的最初原因就是很多寒门庶族的子弟没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了混口饭吃,只能给一些有实力的贵族出谋划策,借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开科取士成为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最有效的办法,寒门庶族的子弟再也不用通过寄人篱下,为雇主出谋划策而谋生活,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只要你有一定的才能和学识,完全的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

同样,因为科举考试也束缚了广大寒门学子的思想,使他们的眼界变得越来越窄,很难再有看透一切的本领。但是,在隋唐之后的历代王朝中,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创初期也都有比较有名的谋士出现,但是数量上就比较少了。

比如说唐王朝建立初期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同样也辅佐了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众多的割据政权中脱颖而出,取代了隋王朝。建立了繁盛一时的唐王朝。

到了北宋王朝建立初期,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同样导演了陈桥兵变,将黄袍加于雇主赵匡胤身上。赵普对于北宋初年的稳定以及北宋王朝能够统一天下,结束五代十国乱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忽必烈夺取大汗之位,建立元朝时,同样也是得到了汉族谋士刘秉忠,契丹人耶律楚材等人的辅佐。但是因为刘秉忠出身汉人,却辅佐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以并没有得到后人的极力吹捧,使他们的名声没能达到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步。

帮助要饭的叫花子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建立明王朝的刘基也算得上是大名鼎鼎了,因为刘基辅佐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他的名声可是不输于名贯宇宙的诸葛亮的。关于刘基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史不绝书。

同样,

辅佐满清异族入主中原的汉族谋士范文程同样在声望上也远远不及我国历史上很多有名的谋士,范文程的情况与辅助忽必烈的刘秉忠极为相似。

在这些名垂青史的谋士里,他们辅佐雇主建立万世功业之时,也是他们构建自己心中的政治蓝图之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不管这些谋士的出身地位如何,他们自始至终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吸取总结前世之人的经验教训,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理想。

在说完了历朝历代的著名的谋士之后,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把这些手不释卷的谋士当作自己心中的榜样,不断的在学习中完善自己,并且在看历史故事的同时,也应该去深刻的探究历史形成的原因以及历史人物个性上的优缺点,对照自己,查缺补漏,这才是我们现代人读历史的精髓之处。

在历史上,我们汉民族的先民千百年来非常注重人文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是致力于对人性的研究,尤其从历朝历代的史书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史书大多都是纪传体史书,传至现代,以二十四史最为有名。在这些纪传体史书中,后世的人们将前朝的历史人物的个性分析的极为精辟,以备后世的人们懂得得失兴亡的道理。甚至今天的人们还是以读史即是读人心的态度,去研读史书,但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读人心固然重要,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也应该去分析一下天下大势的走势和趋向,这其实和读人心同样重要。

而正因为史书都以纪传体为主,其实就导致了我们对于历史上很多具体的事情的真相,没有办法去探究了,人们都在去琢磨人心,而没有人去还原历史史实,这就让很多历史悬案彻底成为了死结。而能够解开很多历史谜题的编年体史书,留存至今的,除了左传和资治通鉴,基本上没有太有名的著作了,而


状态提示:痴人说梦:前秦定关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