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玄幻奇幻>七杀恨>第一卷 铿锵行途 第15章 捕快
豪夺,不论是遇见了还是听见了,必定也是缉拿归案,秉公处理。所以,人们又送他一个赛叔宝的名号。当然其中个中的关窍和诸多情面,多半也是马三爷的示意之下完成的。

一日秉忠当值,底下差官来报:有伙人在山路上走私盐。一听说有人走私盐,秉忠立马站将起来,心想这还了得,光天化日之下入走私,那可是件大事。若因这走私盐之事,产生了械斗,那个真是出大事儿了。往小了说盐场管理不善,往大了说郡县之内治安不稳。

在当时的元明时期,不仅东南各省私盐问题一仍其旧,就是在宋时私盐问题尚不严重的湖广一带和川盐产销区也是私盐盛行于世。

例如:明代宗景泰年间,扬州一带“土豪纠合势要,持兵挟刃,势如强贼,夤夜贸易,动以万计”。宪宗成化时,“各处逃囚不逞之徒,私造遮洋大船,兴贩私盐,每船聚百余人,张旗号持兵器,起自苏扬,上至九江、湖广发卖,沿途但遇往来官民客商等船,辄肆劫掠,所在虽有巡检巡捕,官兵俱寡,弱不能敌”。清代长江中下游各省仍是私盐最为泛滥的地区之一,大江南北“私盐充斥,盐徒聚众贩私”,或数十人,或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一伙“成群贩卖,一遇巡捕人役,自恃枭众捕寡,执械敌巡盐人役,轻则带伤。重则致命”。广东沿海一带盐枭“各带大船,携带器械,满载私盐,往来兴贩”等等,不胜枚举。许多这种有组织的持械聚众贩私到后来往往成为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造成元明清时期私盐严重泛滥的主要原因,一是苛重的封建剥削使得盐民农户的生计日艰,不得已铤而走险,冒法制私贩私。二是政府的食盐专卖政策所造成的食盐供需之间的严重脱节,为贩私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需求市场,从而刺激了一些人对盐利的追逐,利之所在,人所共趋。三是制盐的进步,使得私盐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

在古代,贩卖私盐就像现在贩卖毒品一样,是死罪。为什么朝廷要这样打击盐贩子呢?因为在古代盐是十分重要的。清朝以前,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是铁。盐和铁是处于同等地位的,始终是古代中国政府实施专卖的。从财政上来说:政府的主要收入是税收,为了提高政府收入,抑制私人财力还要保证民生的盐铁通道,采用盐铁专卖。是封建社会政府为了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从生活上来说:人只要活着就要吃盐,这对于盐的消耗量是巨大的。然而私盐民间也可以办到,可以比朝廷卖的更便宜。这样会导致朝廷的财政收入受到威胁。朝廷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禁止贩卖私盐,朝廷专卖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一向明白事理的秉忠,听得来报,赶紧的赶马前去。不多时,来到西山脚下的山道上。走近一看,原来是金鸡岭周边的绿林好汉王大梁,这王大梁可是巡城马马三爷的铁杆兄弟。若论起关系,还得管他叫声叔。这可是好,因来得匆忙,没有及时告知马三爷;况且这走私盐可是一件不小的事儿。秉忠定了定神,坐在马上四下张望,将当下的人群看的一目了然。也不知道是谁说了句官差来了,大伙儿都回头张望。看着一身捕快着装的秉忠,四下里拔起腿来就跑,如同鸟雀见了黄鹰一般。

秉忠坐在马上,见人数并不是很多,包括看热闹的人也在十几人左右。于是打定主意,坐在马背上拔出捕刀来,大声吆喝着,都给我站住,不要跑啦!他哪里知道,不叫则已,那走私盐的汉子一听,越叫越跑的快了起来。秉忠赶紧拔马并催,东追几步,回头西追几步;结果最终一个人也没有追到。到见那远去的王大梁在山顶之上,向秉忠拱了拱手,转头一抹入林不见了踪迹。秉忠见那王大梁成了自己的情,也不去追赶。悻悻然的拔马而回,心里却想着,这便是马三爷教导的雷声大、雨点小招式。

随着日子的往后推移,各地方的流寇山匪越来越多,兵匪之间的消耗也越来越大


状态提示:第一卷 铿锵行途 第15章 捕快--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