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日月姚广孝>第五章 识季迪同伴游四方
各种书籍随他翻阅,自己自然可以做到博学多识,可姚天禧生在贫苦家庭,仅凭白天里在乡学所学,竟然便能引用各种儒家经典中说出自己不一样的感悟,实在是聪明绝顶。

两个天才少年初次见面,便惺惺相惜,越聊越是投机。

这时,孟材翁和高宏二人走出屋外,见神情便可知也是相谈甚欢。

孟材翁对姚天禧道:“天禧啊,天色也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姚天禧与高启相见恨晚,此刻还没聊够,姚天禧便道:“先生,我想请季迪今晚到我家留宿一晚,我还有很多东西想跟季迪探讨。”

高启也道:“我确实也没有与姚兄交谈尽兴。”

高宏笑道:“我们二人就知道你们这对小兄弟一定秉性相投,天禧啊,今晚就不让季迪去你那叨扰了。季迪,祖父腿脚不好,行动不便,这趟出来集庆恐怕是去不成了。但我已经与孟先生说好,明日便由孟先生带你们二人到平江府城去看看,你也借此机会向孟先生和天禧多多请教。”

高启喜道:“多谢孟先生。”

姚天禧更是大喜,道:“太好了,多谢先生。”

孟材翁抚须微笑道:“季迪你今晚便伺候祖父好生休息,天禧你也回家去简单收拾下行囊,明日辰时我们在此会和。”

姚天禧回到家中,将今日之事告知父亲。

姚震卿终于见儿子心情转好,自是答应,给天禧准备了一些碎银和纸钞,叮嘱他注意安全。

次日辰时,孟材翁带着姚天禧和高启一路直奔平江府。

姚天禧和高启都是第一次来到府城,不禁感叹府城的街市繁荣,人声鼎沸。

二人正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街道旁林立的商铺,一行人从街道飞速穿过。

为首的是名僧人,与妙智庵的僧人不同,这名僧人头戴五佛毗卢帽,身穿丝绸彩绣袈裟,足穿僧靴,身后扈从如云,声势颇大。

孟材翁道:“这应该是府城总管地方寺庙的僧官。”

姚天禧心中暗道:“原来出家做和尚竟然也可以享有如此富贵权势。”

高启道:“我早听爷爷说过,我们吴中地区,佛庐道观本就最为繁盛。但凡有城郭要地,风水灵通的地方都有人建庙筑寺。”

孟材翁沉声道:“如今朝廷尊崇喇嘛僧人,所以宗教人士实力大增,不少僧人入朝为官,不免有许多宵小之辈浑水摸鱼。”

高启小声道:“皇帝如此推崇佛教,各地争相大兴土木,建造寺庙,这势必就要广纳僧侣,三教九流纷涌而至自然是良莠不分,虽然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佛学,但后果也是许多僧人风气不正,打着佛教的名号,骗吃骗喝,更有甚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沿途见到的这些僧人就有好多趾高气扬,哪是出家人应该有的样子。”

孟材翁也道:“任哪一派的学说突然被皇帝宫廷尊崇,都难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季迪所言虽然没错,但并非多数,除去一些滥竽充数的鸡鸣狗盗之辈,还是有许多广做善事、普度众生的得道高僧的。”

孟材翁又道:“朝代更迭,战事频仍,朝廷针对汉人、南人发布了许多针对的条例,科举更是时办时废,好不容易举行的几届科举也大都是蒙人优先选拔。所以就导致了百姓都、社学等多有废弃。自打这许多佛教寺院兴建以来,便开始发挥着作为世俗学术和教育机构的文化功能。所剩不多的文人学士流连于寺院宫观之间,或谈玄论道,或交游唱和,都与佛、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出名的得道僧人、道士也多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想不到竟是在如此世道光景,儒释道三宗才能放下成见,三者融汇相通起来。”

高启连连点头,姚天禧也若有所思,沉默不语。

客商匆匆过,车马如烟云。

三人沿着街而行,发现街道两旁客店酒楼等一应俱全,行走间各家商贩不停地卖力招呼,好不热闹。

姚天禧和高启左顾右盼,瞧着各种没见过的新奇玩意儿窃窃私语,甚是欢喜。

走到一处客店,孟材翁道:“天禧,季迪,天色已


状态提示:第五章 识季迪同伴游四方--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