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我成了仁宗之子>第六二二章 又捎带其他目的
,富弼认同。这也是他认为官家在盘底的原因。

估计官家的召见不会仅限于朝廷各衙门,接下来肯定也会对入选议政的州府主官召见吧?

大朝会没几日了,官家准备推出的五年计划能不能在大朝会前完成呢?若是召见地方州府主官,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这几日,官家几乎没间歇的在召见臣工,勤政殿官家办公的殿门前,时常有三五八个的朝臣在等着…~

赵曦真有心将地方州府官员一并召见了,可惜时间不容许了。

这是第一次,他也没想过能尽善尽美,只希望能开一个头,传递一种理念,引导朝臣理政的方法,同时让朝臣们感受一下加班的滋味…~

告诉臣工们,做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不该是一件轻松的事。

赵曦还想引导官员对统计数据的重视,引领官员治政的民生倾向和大局观。

另外,赵曦也在为讲武堂接下来的职能做铺垫……赵曦把讲武堂的定位,是大宋的官员培训学院,最后形成官员上任之前的岗前培训惯例。

美中不足的是,他脑子里想起五年规划的念头有点迟了,若是配合着sān_jí决策制同时昭告天下,或许有时间把他的想法直接传递到地方州府郡县主官那里。

其实,若不完成官制改革和sān_jí决策制,想要推动他如此详细的考评官员办法以及制定五年规划,基本就没有可能。

或许这样的时机正合适,毕竟是第一次,有个概念,有个框架,指出个方向,让朝臣有个适应期,应该是最好的办法。

改革,不一定非要引起动荡,特别是大宋还处在几乎算是风雨飘摇的境况下。

步步推进,才是赵曦改变国朝的一贯风格。

原本历史的记载,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变法,最终都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有新法和新政本身漏洞和弊端的存在,也有利益团体的抵抗,同样也有急功近利的因素,甚至还可能是比较大的权重。

十几年的谋划,到了接近成功的时刻,更应该谨慎。

“诸位阁老,这一次朕召见臣工,是为五年规划基础。臣工的有对记录,诸位也都看到了。不乐观。”

“不过,朕并无追究责任的想法,毕竟国朝以往的治政理政,并不需要如此详尽。朕也是因为五年规划有了这样的做法。”

“这是朕撰写的五年规划初稿,或者说是个样本也可以。由于朝廷各衙门无法提供确切的数据,所以,朕以为,本次朝会的五年计划,只颁布五年规划的条目和格式……”

不得不承认,官家制订的五年计划样本,仅仅是条目,就囊括了国朝的所有事务。

其实,就是一篇格式化文章。这样的文章赵曦还是相当熟悉的,但对于当下的臣工,那就需要仰视了。

由于没办法玩指导思想,赵曦开篇明义,直接将战略目标提纲挈领了。

然后在逐条罗列,并解释条目的含义和内容。

在这个大框架的基础上,赵曦将国营寺、市易寺和工坊城的五年计划直接作为样本定稿。

将国营寺、市易寺和工坊城做样板,赵曦的目的是想明示讲武堂的作用。

这也是先易后难的策略。

先有护卫营,后有新军,然后成就了国朝军伍接受他的治军理念,形成了忠于朝廷的新军体系。

如今,赵曦算是故技重演,用国营寺、市易寺、讲武堂的五年计划做标杆,促进官员培训制度的形成,然后逐渐改变文臣团体的理念。

文臣团体相比武将,由于国朝优待士人的基本国策,相对要顽固一些。作为享受特权的一方,在接受新事物时,多少要有抵触。

而赵曦在大朝会即将召开之时,以参政议政内阁的职责为基础,借五年规划的契机,来撬动国朝文臣治政的固化模式…~

仓促是仓促了些,确实也是个好的契机。


状态提示:第六二二章 又捎带其他目的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