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206章 发现一个屯田都尉
,出阳平关奔马鸣阁道,一两天就抵达了鲁肃设置的第一处嘉陵江河谷屯田点。

……

李素虽然不会种田,好歹接受了那么多年义务教育的地理课,常识还是有的。

他们抵达的这处河谷屯田点,原先似乎是个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岭之地。但李素根据地图估摸了一下,这地方应该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广元市吧。

五月份的时候,鲁肃以汉中郡长史的身份,往这儿组织雍凉流民移民、几个月下来倒也稍微盖起了些房子,但都还是茅草屋为主,有夯土泥墙就不错了,砖房几乎没有。

百姓们把河谷边狭窄的地块都尽量开垦了出来,有些已经种了一季豆子养肥地力,因为官府不征税,靠着这点豆子和萝卜,勉强能熬过一个冬天和春荒。

豆子其实对于肥地固氮很不错,缺点是产量太低,后世美国大豆最多也就一亩地两百公斤,何况汉末的大豆,一亩才不到两石,大约折后世70公斤。

只可惜河边的平地太狭窄了,李素看到的可用河谷平地只有三五十丈宽,按照汉朝粗犷的耕作风格,一丁汉亩百亩、折后世三十亩,一个正丁能种半里地长的河岸,把两岸都算上,周边几十里地只能养活几百个屯民。

而鲁肃一年就要在每个点安置一千个正丁、算上妇孺两三千人,将来还要扩大,那就必须把旁边山坡全部垦成田,把田地面积扩大五倍以上。只有特别陡的山峰才能留着种果树林茶树林。

李素上上下下走了一遍,选了一处河水由急转缓的江段,然后指着两岸的山坡:“我看这地方就不错。在这儿试点开荒梯田吧——

以后你们选坡地也学我,要在江流由湍急转缓的地方。因为江流湍急的地方必然夹带泥沙、淤泥,到了平缓之处就容易沉积下来,就可以让百姓沿水流平缓处掏淤泥砌田平整土地。

如今是开荒梯田的好季节,已经十月底了,秋燥最极点的时候,树木都没有水分,可以放火烧荒,把树去掉一些之后,把坡泥尽量找平,还不够平的就挖江边淤泥填平。”

鲁肃他们什么都不懂,就是现学现卖,就吩咐按李素说的,先砍了一圈树,拖到要烧的区域中间,与旁边形成隔离带,然后才开始放火烧枯木。

李素也不想惹得大火无法控制,造成不好的生态影响,虽然他有点多虑,南方毕竟还是比较潮湿的,山火也蔓延不了多远。

烧了半天,露出烧黑的黑土地后,李素就回忆着后世地理博物馆和《霍元甲》电影上看到的梯田造型,手把手指点那些老农把一片黑土地做成两三个台阶找平。

梯田也分两种,一种是旱田,一种是水田。

后世云贵和浙闽一带的梯田多是水田,要种水稻的,那种砌起来特别费事,因为要做防水防渗,否则根本蓄不住水,等于是跟修游泳池一样用石块砌沿,甚至局部掺三合土黏缝。

未来刘备如果打到南中,在牂牁郡、永昌郡那些地方搞梯田,因为那儿太南方不能种小麦,估计也得弄成这样劳民伤财的水梯田。

不过现在还在汉中周边,比较北方,勉强可以种旱地作物,大不了产量低一点,就不费事砌防渗沿了。

这么一算,开垦一亩新梯田的劳力付出,大约等于粗放耕种十几亩熟田的体力劳动。一个年耕百亩的正丁,如果把他全部的劳动力用来开荒,一年也就开出六七汉亩,折合后世两亩左右。

如果只在这个冬天农闲季节开,那就是除以四,一个壮丁一季还开不到两汉亩。

今天因为是有李素、鲁肃在场监督,组织大家共同劳动,有好几百个劳力参加,才在一天之内开出五汉亩、大约两个台阶的一块地。

“太费劳力了,一个正丁如果种熟田,能养活五口人,现在来开这种荒,十五年才能开出养活五口人的熟田,怎么算都要很久才回本。”

国渊比较会激励算账,他在旁边默默算了一下,就觉得李素这个办法还是不划算。

李素拍拍他肩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一石粮,意义不仅仅是


状态提示:第206章 发现一个屯田都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