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244章 腊月渡泸,深入不毛
时候,要挖到水下两尺深,和挖到水下一丈深,对汉朝的工程技术难度而言,后者的成本可远不止前者的五倍,因为越到深水施工成本成倍增加,还容易淹死民夫,危险性很大。能节约民力已经是很大的功德了。

旁边官员和小吏们听了国渊的捧哏,对于李素征发民力的怨言也少了些,大伙儿的士气也重新高涨,毕竟看起来这位新任庲降都督还是很体恤下情珍惜民力的。

小吏们纷纷给民夫鼓劲:“大伙儿加油干,现在多挖一点,夏秋农忙的时候能够少干三四倍的量呢,都督不会亏待大家的。”

……

解决了路线、方法和士气问题后,新的疑惑和矛盾,总会随着施工的进度而逐步暴露。

李素亲自在泸水两岸考察、督工、规划,不知不觉忙了半个月左右,眼看就进入了腊月下旬。

随着航道整治逐渐接近朱提,大军和民夫深入无人区的深度也越来越远。如此一来,不仅要疏浚航道,国渊的配套屯田规划也越来越繁忙。

因为国渊被李素提醒、注意到了“冬季农闲水最浅、最适宜疏浚”这个关键点,那他后续的工作规划肯定要围绕着这一技术特征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总维护成本”。

在泸水两岸设置屯田点,让屯田点的百姓不用向朝廷缴纳税赋,而是每年冬天农闲的时候把新一年淤积的淤泥淤沙挖走,用这种徭役代替税赋,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节约航道维护费用,以后一劳永逸不用朝廷再拨款了,只要在泸水两岸每隔几十里养活几十户农民就行。

屯田点规划的工作量一多,国渊也觉得压力山大。

渐渐地,国渊带头领着一群小吏,在某一天晚上,跟李素商量起了信心和可行性的问题。

“都督,我们有一言不吐不快,还请都督为我们解惑,不然这些屯田百姓怕是不肯再被我们安置到如此深山之中了。

前几天已经有数十个屯民当了流民逃回北方了。连我们从朱提郡就地找农夫移屯、白发给他们新淤的江田,他们都不愿意种,都想回乡,哪怕故乡离这儿不到两百里,都不愿意留在这儿种地。”

李素当时正在帐中对着地图比划、调整,闻言放下笔尺,意识到问题必须解决:“何以至此?他们是怕朝廷将来给他们免税赋替徭役的制度不能落实么?这事儿我正在给征西将军上书,你看我这都写了一半了。

我准备建议设立一套允许益州治下各郡县百姓,以县或者乡为单位,搞‘租庸调法’,允许税、赋、役互代。蛮夷出兵之地,以兵役代税赋。沿江整治道路、航运的屯田点,以修河、水利、装卸货物等徭役形式代替纳税。大家一定要相信我,征西将军仁义,肯定会批准实施的。”

国渊摆摆手:“不是怕徭役税赋不能互代的事儿,是我们越修越上游,都快到无人区了。这些被移过来维护河工的百姓,怕从此生活在人烟隔绝的深山河谷里,每天不是面对背后的大山就是面前的泸水,他们也会思乡的。

何况这泸水在当地百姓心中,一贯被认为瘴疠之气盛行,尤其每年开春,三四月份,瘴气可以毒死一切渡河者,直至五月方能渡泸。如果他们被挪到这些地方,没有陆路可以出去,只有泸水水路沟通,他们怕被困死在这里,被朝廷抛弃。”

李素这才意识到关键点,他立刻反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朝廷当然不会抛弃他们,我们辛辛苦苦疏浚泸水航道,为的就是将来货通南海,有源源不断的商旅经过。到时候他们屯田的乡村,都会成长为码头津渡、富饶起来。

他们怎么会觉得,泸水是一条战时才用得到的死河呢?这可是长江的正源啊,滔滔大江,绵延万里,沿江开发,有多大的可能性在等着他们?”

说实话,这个问题,李素之前也有察觉到,但他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汉朝的人对于沿着泸水中上游继续开发会这么抵触,哪怕是习惯了热带气候的本地人,都觉得抵触。

直到话赶话聊到这个份上,国渊的一句回答,才让李素意识


状态提示:第244章 腊月渡泸,深入不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