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377章 九月惩处名单
,陈流心中暗暗得计:呵呵,大户土豪人家的私仓里,谁家没个能吃好多年的粮食积蓄?就算把今年的收获全部交了,陈氏家族也够吃。

鲁肃那种人,当年当乡间土地主的时候,家里都有“存粮数囷,每囷三千石”呢。

何况,他今天拉来缴税的粮食,本来就是自家仓库里往年囤积的陈粮,就当清出一下滞压库存了。

而官府的常平仓储能是有限的,只要联合起来的土豪大户一下子把往年私仓里的存粮都放出来,把官府的常平仓挤爆,后面普通穷百姓再来缴税的时候,想缴粮食都缴不进去了,只能卖了粮食换成钱和锦,走租庸调法的“调”。

因为“租”的配额是会被占满的,而“调”配额占不满。锦和钱体积小得多,也不会腐败变质,存储条件要求低,不管收多少锦和铜钱,都不存在官府仓库塞爆仓的问题。

《史记.平准书》记载文景之治最后的繁荣景象,也只敢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可见钱再多,只有“贯”的绳子会烂断,导致一贯贯的钱散落,不存在钱多到放不下。粮食多了才会陈陈相因到腐烂。

汉朝士大夫没多少别的书可以读,但多半能知道点史记典故,太史公都教过怎么挤兑朝廷的“平准恶法”了,有心之人怎能不利用呢?

司马迁当年怎么谴责桑弘羊,今天的奸商就可以学习怎么对付李素。

赵敏忙活了整整一天,最后把自贡县的常平仓塞满了,还有一小部分装不下,连忙跟陈流请求:“陈公子,没想到你们今年纳粮那么多。这儿实在不行了,要不去郡治江阳县缴吧?我看您这上报的户册,有些族人应该属于江阳县的,缴到那儿官仓正合适。”

谁让陈氏人口多呢,他们上报的族人、家奴、佃农这些全加起来,能折合七八万应税人口。所以赵敏核算后按租庸调法全缴粮食,得缴四十六万石!也真亏得他们家拿得出那么多存粮。

陈流也不为难赵敏,跟他多耗了一天,总算是把税缴完了。

但赵敏见到的奇葩事儿,还远远没完呢。此后连续数日,他又把江阳县、僰道县的官仓也都塞满了。

而贫穷的百姓们根本不急着缴税,消息又闭塞,往往是能晚则晚,往年都等着税吏下乡催逼才能给粮,浑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不知道他们就算想缴粮食都缴不了了,官仓放不下了。

赵敏这边处理的,还仅仅是相对富庶的犍为郡的情况。而同样的戏码,还在蜀郡、巴郡、朱提、牂牁、广汉,到处上演。

七月十八,牂牁土豪朱褒为首的一伙当地豪族,就率先垄断了牂牁人民缴粮食完税的份额,而牂牁郡还不产蜀锦,没有什么纺织品可以输出,所以牂牁百姓更惨,如果没有政府出手干预,他们就只有缴纳铜钱这一个选项了。

七月十九,朱提郡的几个郡吏,都是庞羲手下原本的东州士故吏庞乐等人,还有之前刘焉时期当过官、投刘备后郁郁不得志的巴郡土豪赵韪,那也都是有数千户、上万人家奴佃户势力范围的当地土豪,也抢着把朱提那点缴粮完税的份额占了,朱提那几个粮仓全部塞满了粮食。

七月二十,巴郡土豪大族沈弥、娄发带头租庸调全缴粮。可怜巴郡太守蔡邕、李素的岳父大人,醉心文治,不懂财务,也丝毫没感觉到危险,还为了“今年百姓纳粮积极主动”给刘备写了封贺信呢。

再然后,广汉郡有“刘备入川后的失意名士”代表王商、龚扬,跟当地豪qiáng_jiān商一起,也这么干。

最后连李素的大本营蜀郡,都有一些人跳了出来。李素看到名单时,还微微有些奇怪——因为跳出来的大地主大土豪里,居然有饱学名士,一个名叫何宗的宿儒。

何宗这人,在蜀汉历史上也不算出名,没多少记载,但说他深谙礼法图谶、饱学之士,肯定是没错的。此人原本历史上跟着杜琼、谯周一起,用过图谶之言给刘备成绩称帝造过势,


状态提示:第377章 九月惩处名单--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