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大唐的旗帜>第471章 决定安西前途命运的会议(二)

见到莫元起身,李珙立刻放弃了原本的打算。这段日子虽然筹备大典,可是否出兵呼罗珊的讨论在军中一直没停过,马匡与莫元也分别成为是否支持出兵的代表人物。

既然成了代表人物,要么不说话,一旦在正式会议上说话必定是对自己观念的有力支持。就算莫元自己不懂这个道理,王胜和幕僚也会教给他。

“殿下,自从天宝十四年大食军攻打碎叶镇以来,安西已与大食交战三年。虽然屡屡取得大胜,先后斩杀大食兵十几万,可我军也死伤不少。若臣没有记错的话,前前后后也有近五万将士战死;另有超过五万将士受了重伤,即使伤好了也没法子再打仗、再干重活。

据天宝十三年封将军担任安西大都护时对安西人口统计,再减去碎叶镇与喔鹿州被大食人屠戮的人口,安西五镇、十多个州与都督府共计四十三万多户,二百一十多万口。安西当然不只有这点儿人口,但其余的都是不在都护府统治之下的野人、游牧部族。

四十多万户,就是说安西总共只有四十多万青壮。前后死伤十万人,代表着安西两成半的青壮无法再征召为兵、无法再服劳役,因为与大食人的交战安西已经损失如此惨重了。

若再打下去,打进呼罗珊,又会有多少将士死伤?对安西又会有多大影响?”

说到这里,莫元稍微停顿一下,让在场将领消化消化,继续说道:“而且安西周围除大食外也有别的强敌。吐蕃国人口近千万,而且其士卒作战悍勇,绝对不能轻忽。现下吐蕃人还在攻打中原,若他们在中原难以取得进展,又发觉安西十分虚弱,会不会攻打安西?

臣绝非怀疑安西将士战力,吐蕃人若敢犯境,必定损失惨重后逃回去。可这又会使得有多少百姓被屠戮、有多少将士死伤?在与大食国交战损失惨重的情形下,应当尽量避免与吐蕃人再交战。而避免交战最好的法子,就是收兵回龟兹镇。”

莫元说到这里,身旁已经传来议论声,不仅是反对出兵呼罗珊的人,就算支持出兵的,脸上也露出思索之色,与关系较好的人低声嘀咕起来。成为将领后,虽说不至于变成没有感情的生物,也会在冲动之下做出事来,可毕竟会比普通人多一分理智。

支持出兵的将领仍然想为死去的家人、亲人、友人报仇,可听到这些话也开始估量自己坚持报仇,是不是会使得更多亲友、更多百姓死伤?他们不在意自己这条命,丢在与大食人交战的战场上也无所谓;同在军中的亲友的命也可以不在乎,但不能不在乎身处后方的人。

甚至就连李珙都若有所思。他在安西除了李碧筱别无亲人,能称得上友人的只有刘琦,倒是不必担心自己的亲友丧命。可若是安西百姓死伤太多,对他的统治也有不利影响。

“殿下。”过了一会儿,待议论之声低下去以后,莫元再次对李珙行礼,又道:“这些是臣劝说殿下不要出兵呼罗珊的第一个缘故。”

‘还有第二个缘故?’不知情的众人纷纷抬起头看向他。

“不瞒殿下说,臣之所以不愿进攻呼罗珊,也并非全是出于公心,也有私心。当然,即使有私心,若是殿下最后决议出兵,臣也绝对请求成为先锋,头一个杀进呼罗珊,砍杀大食人。”

莫元又表了一下忠心,然后继续说道:“臣的私心有五。其一,臣是疏勒镇人,祖上虽然来自河东,但臣出生在疏勒,疏勒就是臣的家乡。疏勒靠近吐蕃,若吐蕃人攻打安西一定会打疏勒,臣不愿家乡遭遇战火。

其二,是臣思念家乡。臣天宝十四年被调到龟兹镇为将,到现在已经四年多了,一直没回过家乡。臣很想回乡瞧瞧亲人。

其三,是臣担忧在军中的亲友。臣有一个侄子在与大食人的交战中战死了,在军中还有一个弟弟、一个侄子,他们都在康居城外。臣不想让弟弟、侄子再死了。

其四,是臣连续打了三年仗,已经对继续打下去有些厌倦了,很想休息。

其五,是臣担心打败仗。因道祖保佑,也因殿下英明,


状态提示:第471章 决定安西前途命运的会议(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