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67吕氏春秋
碰撞又形成新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家的高产期,之后再不见这样的盛况。

吕不韦在位期间有一个严重的决策失误。这个失误影响了秦国的战争进程,但促进了秦国的富强。

这个失误就是修建郑国渠。

当年有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随韩国使团来到秦国。他建议吕不韦兴修水利增加农业产量。他对吕不韦说,汉中有大量的良田,但粮食产量却不高,究其原因是灌溉跟不上。如果你能修一条引水渠,把泾水引到汉中,那么汉中的农作物就能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就能大幅度提高。

这个建议让吕不韦很感兴趣。

吕不韦虽然是商人出身,重视商业,但也从来没有因此忽视农业。粮食生产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战争年代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之前秦国在四川修了一个都江堰,收效非常大,不但解决了四川旱涝不均的问题,还灌溉了百万亩农田。打下的粮食能供养60万的军队。但是有一个问题,四川的粮食不容易运出来。

吕不韦想,如果能在关中再修一个引水渠,灌溉几百万亩良田,以后打仗军粮就不用发愁了。

吕不韦于是聘请郑国为总工程师,拨给他十万人去修这个引水渠。

水利工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十万人苦干十年修成300里长的引水渠,人称“郑国渠”。

工程进行当中,吕不韦已经感觉不对劲了。工程浩大,耗时太长,占用的人力物力太多了,直接影响到秦国对外用兵。派十万人修郑国渠跟派十万兵打仗没什么两样。这十万人不但不能从事粮食生产还得让国家提供粮食供养。十万人打十年仗对国家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但是吕不韦骑虎难下。工程已经上马了,半途而废就会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郑国渠能带来的效益对吕不韦有极大的诱惑力。吕不韦硬着头皮修下去。

郑国渠快完工时,有人揭发郑国是韩国的间谍,修郑国渠是韩国的“疲秦计”。

那时嬴政已经亲政了。他把郑国抓来一审,果然是这么回事。

原来韩国总挨秦国的打又无力抵抗,于是想出一个“疲秦计”。他派郑国去窜唆秦国大兴修水利,搞得越大越好。这样秦国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被占住也就没工夫攻打韩国了。

嬴政大怒,要杀了郑国。

郑国恳求嬴政等郑国渠修完再杀他不迟。郑国说,我让你修水渠是“疲秦计”不假,但这对秦国并没有坏处。“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韩国无非能多活几年。秦国却得到了泽被千秋万代的利益。

嬴政想想也是这么个理,就放了郑国让他继续修完郑国渠。

后来,引泾灌溉工程完成,泾河水被引入缺水地区,灌溉了四万顷亩农田。这些农田的平均亩产达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有人以出土的商鞅铜方升为依据来计算,一钟折合粮食192斤。那时一亩相当于现在的0.7亩。秦时亩产一钟折合现在亩产280斤。陕西主要是种植小米。粮食一般就是指小米。亩产280斤小米,这个亩产在当时是非常高的。现在因为发明了杂交技术,使用了化肥农药,才把小米亩产提到千斤以上。共产党在延安“小米加步枪”时代动员军队参加生产,一颗汗珠摔八瓣,亩产也就二三百斤。

横向比较更能看出郑国渠的成就了。李悝说魏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亩产是一石半,折合45斤。秦亩是一步宽240步长,其他地方是一步宽100步长。折合秦国亩产108斤。秦国亩产比邻国高出近一倍。

古人一家百亩田,很让现在代人羡慕。其实那时百亩只相当于现在30亩,总产量也只有4500斤。按每人每日一斤口粮算,百亩只能养活12个人。还没扣除赋税。现在亩产千八百斤没问题,还能种两季甚至三季。

关中4万顷(百亩为顷)良田生产的粮食能养活80万人,占秦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如果折合成军队,考虑到配


状态提示:67吕氏春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