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小学生>第八百六十七章 新官上任
陈凤知道秦德威做人喜欢低调,这种高脚牌还能再加五对,「特赐出入东华门」「丰州伯」、「经魁」之类的都可以加上。

整个杭州城大致上南北长东西窄,东北属仁和县,西南属钱塘县,西边城外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湖。

陈凤安排的幕府驻地在通江桥边上,交通是否便利的、距离其他衙署是否远近都无所谓,反正秦中堂不会不方便。

督抚衙署有多种称呼,官方比较标准的名称是察院,毕竟督抚名义上都挂着都察院官职。然后私下里的称谓有叫行台的,有叫行辕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但秦中堂这个督抚太特殊,衙署用传统称呼都不恰当,所以别人想来想去,口头上干脆还是称作幕府了。

进了幕府,让李娘子带着仆役去安顿住宿、起居之处,秦德威和陈凤来到偏厅说话。

陈凤汇报了安排情况,又对秦德威说:「我去了趟宁波,初步考察了地方,但没有时间在那边把衙署安置好。你确定以后要去宁波?」

秦德威点点头说:「想处理海上的事情,肯定要去宁波。暖风熏得游人醉,在杭州又能做什么?所以在宁波必须有个衙署。」

陈凤就主动说:「待这边安顿好,我再去一规看看。」

对衙署这种东西,秦中堂也不会很讲究,然后又对陈凤问道:「你早来一段时间,应当收集到不同消息,目前倭寇状况如何?」

陈凤答道:「汇总了近期情况,那些假冒贡使的九艘倭船并没有在宁波这边停靠,或许是官军防守严密。

而后南下去了台、温、漳、泉各处袭扰,军民多有损失,各卫所谨守本土罢了。

这批倭寇加上裹挟的其他人,分成了几伙,总人数大致在两三千,数目委实很多了。」

秦德威随口分析说:「估计是双屿岛上的势力不让倭寇在宁波这边抢掠,以免妨碍到双屿岛的运行。毕竟双屿岛紧邻宁波外海,一旦海岸大乱,他们也会受影响。」

「这帮倭寇还能听双屿岛的?」陈凤诧异的反问。

秦德威解释说:「倭寇也是人、抢掠了东西也要销赃,所以有求于双屿岛!」

然后又叹道:「今年朝廷猝不及防沿海卫所守备松懈,让这帮倭寇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各卫所的虚实!

只怕到了明年,各种真假倭寇又会增加数倍,那时候才是太麻烦!所以我们时间紧,任务重啊!」

陈凤只是个负责执行的属官,没有太多自主想法,但还是忍不住疑惑:「那你又为何公然表示禁海?禁海越严厉,海寇数目也就越多,你还嫌明年不够麻烦的?」

「我心里自有计较先依照往常政策惯性而已,以免上来就大肆更改,导致乡土豪势警惕起来。

这里面有一个很玄学的「悖论」,沿海大户们既偷偷摸摸的搞走私贸易,但却又希望继续维持禁海,但与此同时还希望禁海不要太严厉。」

陈凤也颇有感慨的说:「在你驾临浙江之前,我在宁波呆了两天。

不亲眼目睹就难以相信,海边家家户户或多或少的、几乎都参与走私。

我劝你也亲眼去看一看,看完才能明白,坐在幕府里发号施令是体会不到真实情

况。」

秦德威点头答应了说:「情况实在太复杂,确实应该亲眼去看看。」

陈凤想起什么,又禀报说:「对了,你不是要找一个叫俞大猷的福建武官吗?

他听说你要找他,早早的就来杭州城等待了,这几日一直在幕府侯见。」

秦德威很诧异,这位历史名人为何这么不矜持?只因自己一声召唤,就提前从福建跑到杭州?自己的人格魅力有这么大吗?」

「他不是千户和金门守备吗?未经准许,就胆敢擅自逃离?」秦中堂绝对不会因为是历史名人而故意偏袒。

他本人就已经很可能是本时代最著名的「历史名人」了。

陈凤苦笑着说:「你有所不知,这个俞大猷乃是百户出身,考中武举后被提拔到千户兼金门守御。

前两年,他上书言事,激怒了按察使,直接被撤掉了职务差遺,所


状态提示:第八百六十七章 新官上任--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