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仙侠修真>汉武挥鞭>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
故无须也不宜登殿上朝,然财部和商部两位少卿也不在,那就很不寻常了。

嗯……应是事涉大农府。

除却大农府诸官,旁的朝臣们皆是稍稍松了口气,虽谈不上甚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好歹晓得不是自身所在的府署出了甚么大纰漏,自然少了几分忐忑。

片刻后,随着宦官放声高宣,皇帝刘彻缓缓从后殿行出,在群臣揖拜中缓缓步上御阶,高居御座。

三公及诸位大卿也紧随其后,从后殿鱼贯而出,符节令李福忙是示意宦官们将他们引了入席。

国舅田胜则是屁颠屁颠的跟在贤王刘非身后,其席位也确是在刘非的后排,饶是如此,他的心下仍是直打鼓。

虽说他贵为国舅,且身家巨亿,然究其本质就是经商营贾的,此时身处大汉朝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心,在庄严肃穆的未央正殿面对满殿公卿将相,若非紧挨着贤王刘非,他都快吓尿了。

豪商巨贾,在掌御天下的滔天权势面前,实则甚么都不是。

朝堂之议,之于天下商贾,善之未必能予其生,恶之却必可决其死!

生死之间,自有大恐怖,田胜两股战战,也是情有可原的。

君臣尽皆落座,皇帝刘彻并未多言,只让财部少卿桑弘羊出列,周知满殿群臣为何突开朝议。

金融危机!

这个大农府诸官已从经贸典籍中多有了解的词汇,首次被宣之于大汉朝堂。

步子迈得太快,果真不小心扯到蛋了。

在初级工业化方兴未艾前,办钱庄,发行接近纸币形制的纸质票证,且向臣民大规模吸储放贷,终是出现了刘彻不乐见的金融问题。

事情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

各大钱庄的金银储备不足,难以继续保障纸质票据与金银在所有分钱庄的即时通兑。

按说各大钱庄虽是向商贾百姓乃至部分权贵放贷,却是吸纳了更多的储蓄,非但能从中赚取利差,也能获得更大的金属货币储备量,应是无虞流通和通兑的。

问题是,皇帝刘彻身为穿越众,坚决执行纸币的金银本位制度,并着廷尉府制定了极为严苛的《金银票律》,将之垂为定制。

若纸币与贵金属储备量脱钩,政府就能无限制的增发纸币,疯狂掠夺老百姓的财富。

不劳而获,是会上瘾的!

大农府下辖的中央钱庄,但凡要增发金票和银票,必得将与票据面值相当的金银送入库房封存。

各大钱庄想要获取金票和银票,亦要以等值金银向中央钱庄换购。

这意味着,各大钱庄想要换购到足够的金银票据及保障金银通兑,非但要向中央钱庄输出等值实体金银,本身还要保有一定数量的金银储备,且是要保障在大汉各郡县乃至境外的诸多分钱庄都有所储备。

勉强做个类比,譬如后世的银行系统,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各大银行也不是打张白条就能搬去现钞的,拿到现钞后,分发到各处支行以供放兑,各处分行吸纳储蓄后,超过日常放兑需求的现钞,也会运回上级分行。

这无疑要对现钞流通量和兑换量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且对现钞的往来运送有所要求。

大汉现今的交通运输可不似后世般通畅,皇帝刘彻又不愿开创中央钱庄接受“质押”的先例,让各大钱庄直接通过质押资产预提金银票据,而是坚持只能以实体金银换购,并即时交割,不得赊欠。

后世银行的呆账、坏账,导致了数不胜数的金融风暴,尤是某些“大到不能倒”的银行,政府为保障社会稳定,维持金融体系不至崩塌,甚至不得不用公帑为其纾困,用民脂民膏让那些绑架了国家和人民的金融大鳄继续积累难以估算的财富。

华夏如此,美帝更甚!

刘彻宁可治下的大汉发展速度稍慢些,也得好好打造及巩固金融体制,坚持维护金融秩序,并将之垂为定制,以为后人依循。

之所以让自家傻儿子列席旁听,就是让他听清楚,看明白,他日承继帝业后,不要被奸佞撺掇着胡搞瞎搞,随意更动现有的金银票律。

状态提示: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