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都市现代>娱乐大丈夫>第十三章 昆仑

《昆仑》,作者凤歌,新时期新大陆崛起的武侠新写手,风格以注重实际,情感基调沧桑,历史背景宏大为特征。他对历史、古典文学、古代民风民俗均有较好的理解,并能极好融于作品之中。这使他所撰写的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多有对历史、对侠义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凤歌笔力遒劲,语言古朴有力,所写作品兼顾了大局和细节的描写,宏大而不失细腻,流畅而不失严谨。其以沧桑为主,兼顾侠义与柔情,在这个充满喧嚣的时代里,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可以说,凤歌吸取了金庸,温瑞安,梁羽生等众多武侠高手的优点,同时寄托了新时代青少年内心深处的某种理想!

《昆仑》以宋末元初为历史背景,通过主人公梁萧由一个江湖浪子成长为一代英雄的传奇经历,给读者展开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江湖画卷。全书浩浩荡荡百万字,情节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出场人物数百,个个神韵丰满、活灵活现,通篇旁征博引、神采飞扬,是一部直追金庸实力的武侠巨作。其内容包涵江湖侠义、爱恨情仇、家国天下等诸多元素。其中《天机卷》中的天机宫之变、《破城卷》中的襄阳之战等篇章读来均是荡气回肠,堪与光明顶之战等经典段落比肩。整部作品神完气足,容量极大——涉及天文地理、机关数术、排兵布阵等诸多方面。通篇读起来直叫人拍案叫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武侠

前世江城未出国前,《昆仑》正在《今古传奇-武侠版》上连载。那时江城学业繁忙加诸事过多,可还是每两周便会买一本《今古传奇-武侠版》,只为了追看《昆仑》,直到其连载完毕。

那时江城真是被《昆仑》所迷住了,在他看来,尽管这本书上还有太多金庸古龙的武侠痕迹,尽管也有一些不可忽略的硬伤,但却是近年来武侠可多得经典之作。断抛弃了金庸古龙经被用烂了的“少林武当丐帮”等门派设定,武林门派、武功完全都是自己创造。

而且就像金庸写事,古龙写人,凤歌在多的是在探讨个人成长路程和生命的价值。江城记得最深的,就是主角梁萧远赴西域,到埃及时所解的大祭司留下的最后一道问题——与生命等价的物品是什么?

最后梁萧的答案是,与生命等价的物品只有生命,表现出作者认为生命至高无上的观点,这是在金庸古龙等武侠大作中也难得一见的新奇观点。不同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样的高大全,梁萧更贴近于新时代青少年心目中的武侠形象,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没有让其失色,反而更像个人。

当然《昆仑》虽好,但也有为读者诟病的地方。诟病最广的地方应该是梁萧助元攻襄阳,违背其父遗愿。其实细究之下,梁萧此举也有其合情合理之处。梁萧自幼便失去父母,又经历多重磨难,未能培养成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来处理问题。参军只是为了保护和照顾被强迫从军的几个好友,真正让他助元军征战襄阳是因为他无辜的义妹遭义军掳走后毫无人性的毒打险被杀害,再加上有身边的好友死在南宋人之手这令梁萧对整个宋军产生的仇恨彻底趋于水火不容之势。梁萧跟云殊之间个人的恩怨,无疑也是促成他这样选择的重要原因。为了报仇,他必须站在蒙古人这边,帮助他们攻打襄阳。其实梁萧并非爱好杀戮,他只是凭着一种简单的直觉进行战争。而在看到襄阳如同人间地狱的惨状,梁萧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无关乎宋元,他给整个天下带来了无穷的杀戮和痛苦。

在读这里的时候,江城真的为梁萧感到痛心。梁萧做错了吗?在宋人看来当然是大错特错,身为宋人却助元灭宋,大节有亏,实在是大奸大恶。可宋人就对吗?不论青红皂白,一味的以杀止杀,一味的从自身立场出发,所有与自身理念不合的人就是奸邪,就该死,这又怎么能称得上“正义”?

尤其是遍观梁萧整个人生,又有几个宋人真心待他?却要他站在宋人的立场上,这样的强迫实在是让人反感。

可能是那时


状态提示:第十三章 昆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