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发生后,北平的老少爷们听了一夜的炮声,一觉醒来,就都变成了亡国奴。

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不久,山东守军韩复渠不战而降,将大段重要铁路公路运输线拱手送给日本人,整片华北摇摇欲坠。在莫青荷到达延安的第一个夏天,日军军舰开进杭州湾,淞沪会战爆发。

相比前线战局的惨烈,莫青荷在延安的生活堪称快乐,这里是贫瘠的高原,卫生状况极其恶劣,缺乏生活物资和弹药补给,然而人们充满对生活的希望,一切都是集体的,平等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被写进歌谣和文章,在延河上空传唱不息。

他其实并没有太多接触人群的机会,莫青荷到来时拎着一只小皮箱,怀里抱着个脏兮兮的面口袋,刚到目的地就被接到了一处偏僻的窑洞,门口用白粉笔写了几个字,划分出了一片最朴素的军事禁区。里面的人负责情报的监听和破译工作,到处存放着堆积如山的文件,大量无线电收发设备,几名戴耳机的女同志在煤气灯下记录电文,看见门口的莫青荷,朝他送去好奇的一瞥。

这些是最高军事机密,莫青荷也只有在来时见过一次,后来就再没有靠近过,他的工作地点在百米开外,也是一大片禁区,却没什么人,在到处回荡着歌声和笑声的根据地显得异常冷清。负责人告诉他,这里就是整个地上特工的总部,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换上西装,用一个连最亲密的同志都不知道的身份被派出去,有些再也回不来了,也有一些像莫青荷一样死里逃生,被组织调回,等待新的工作契机。

接手他的上级叫做老谢,是一名满脸风霜的中年人,总穿一件露棉花的灰棉军装,叼着一根自制烟卷,抄着手,一边抽一边吧嗒嘴,还一个劲从鼻子往外喷烟。

据说老谢在情报界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但莫青荷怎么看怎么觉得他朴实慈祥的就像街边卖菜的李大爷,也许他还真在国统区化装卖过菜,就像沈培楠卖过辣子面一样。老谢性格爽朗,说话像喊话,他把莫青荷送进屋子,将皮箱靠墙一放,指着一张高低不平的木板桌子:“就是这,以后你就在这,替我收收文件送送信。”

莫青荷答应了一声,刚要上前搬椅子,老谢一巴掌拍在他肩上:“男娃子,文文气气的像什么话,你看看你这细胳膊细腿的,得多吃肉,多吃肉才有劲儿!”

话是这么说,后来莫青荷在延安住了一年,除了大白菜里瘦得可怜的青虫,肉一次也没在桌上出现过。

老谢连珠炮似的交待完生活事项,分给莫青荷一只脸盆和一只打饭用的搪瓷缸,突然注意到他怀里的面口袋,伸手扯了扯,莫青荷这才想起来,赶紧把口袋打开,最上面是小半袋玉米碴,往下一掏,全是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条。

他看着老谢惊讶得直吸凉气的样子,忍不住咧开嘴笑了,将口袋往前一递:“敌人手里缴获的,全部上交。”

说话时,那枚用红绳子拴着的钻石戒指就贴着他的胸口,冰冰凉凉的小甲虫,伸着纤细的触角,抓挠着他的心。

沈培楠给莫青荷置办行头、按日子给零花钱的时候,大约从来没想到他拿出来买乐子的股票存款和衣料首饰有一天会成为共|产党的军费,莫青荷也没想到,就在他和沈培楠政见不合,彻底踏上两条路之后,延安竟然飘起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一套套军服和领章被送进革命区,然后红军被收编为国军第八路军,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敌后游击战争。

来延安的第一个夏天过去了,肃杀的秋风一日紧似一日,莫青荷起了个大早,捧着搪瓷缸蹲在墙根刷牙,一阵干冷的北风卷着黄沙扑面而来,他被沙子迷了眼睛,哗哗的直淌眼泪。朦朦胧胧的泪光里,只见老谢绕过一道土墙,手里捏着一份文件大步往前走,身后跟着一名小战士,老谢边走边吆喝:“专家!我们需要更多了解无线电技术的专家!这件事情你立刻替我转达下去!马上去办!”

莫青荷抹了抹眼睛,急忙倒了杯子里的水,站在避风


状态提示:67--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