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都市现代>满级考古大师>一百零三章 破译

晚上十点半,整个发掘项目工地都已经陷入了一片安静之中。

但是在流动板房最边上的文物保存室内,却一片嘈杂声。

隶属于夏商周研究室的研究员们,围着几张从编钟上拓印下来的铭文,正在激烈的讨论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华夏考古学发展了近一百年了,出土的各式东西周青铜器数不胜数。

再加上历史上也有很多研究商周时期铭文的历史学家们,留下了释解著作。

对于金文,特别是东西周时期的文字,目前国内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们,还是很有经验的。

毕竟金文的范本很多。

不像甲骨文,出土的甲骨数量少,而且很多都是孤本,字体太过于原始,破译起来非常难。

现在已经被华夏学者们纪录的金文已经有3722多个字了,其中2500多个字已经完全破译。

只要肯花时间,拿着《金文编》挨个和编钟上的铭文对照,至少也能破译出个大概内容。

李教授此时就正捧着一本1985年出版的《金文编》,正在不断对照。

一边查着,他还一边喷喷称奇道:“这个编钟上的铭文字体,介于赵魏韩大篆和楚篆之间,还蛮特别的。”

“不过和曾侯乙墓里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基本一样,倒是也有前例可循。”

在一旁帮他打下手,与他一起鉴别铭文的陈翰笑着附和道:“是啊,毕竟m1号墓也是曾国的高级墓葬。”

“如果曾国真的是随国的话,作为一个为姬周王室抵御楚国的姬姓诸侯国,文字兼具中原和楚国特色也是正常。”

湖北随州,北与河南中原接壤,南边又与荆楚相连。

不管是从地域上还是文化上,都避免不了同时被中原与荆楚文化所影响。

曾国使用的文字基于西周大篆,并且融合了楚国飘逸修长的写法。

形象点说,曾国的文字,就像是拉长瘦高版的大篆,字形结构趋向整齐。

不过,大篆文字的特点就在于,这种文字是介于象形文字和笔画文字之间的。

这种文字要辨别起来,非常困难。

说实话,别看大家都是专业的考古学者,但是真要说能识读大篆的,真的不多。

只有专门研究大篆的文字学家,才能够辨别出这些复杂字体的含义。

甚至到现在,出土的大篆铭文里,也有三分之一的字都依旧弄不清楚含义。

文物存放室里,现在聚集了社科院考古所十多位考古学者。

但是敢说自己对大篆文字有研究的,不到五人,并且全部都是夏商周研究室的。

而他们对大篆文字的“研究水平”,仅限于可以拿着《金文编》这本书,去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对照,找出已经被破译的字。

水平类似于用汉语。

能够不借助《金文编》,靠自己看懂部分大篆文字,乃至可以破解、解读大篆文字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李教授,半个是孔建文,半个是陈翰。

李教授虽然主要带队方向是秦汉考古,但是他在大篆、小篆等文字上的研究,是社科院考古所数一数二的。

水平一点不逊色于那些专业研究大篆的文字学家。

孔建文则是因为他主攻的就是夏商周考古,没少接触各种青铜器的铭文,几十年考古工作做下来,自然对大篆有极深的了解了。

这也是一般主攻夏商周考古的考古工作者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了。

想要再厉害的话,必须得专门在大篆文字领域钻研。

但是主职是做田野考古的一线考古工作者们,肯定是没这个功夫的。

毕竟也没规定,考古工作者一定要读的懂出土铭文啊。

这个工作交家就行了。

所以孔建文也只能算是半个。

至于陈翰,自然是托了系统的福,给他的小篆识读水平点满了。

虽然秦篆和东方六国的大篆不是同一个体系,但是两者同出一源,都是传承自西周文字的。

基本能通识小篆的陈翰,倒过来破译楚篆,也并非是完全不行。

这就像是一个懂汉字的人,就算一


状态提示:一百零三章 破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