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都市现代>满级考古大师>三百五十二章 土层情况很乐观

下午,三点半。

孔建文带着陈翰一行人,在当地考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良渚古城姜家山遗址。

姜家山遗址,位于杭州余杭良渚古城莫角山遗址以西、反山遗址以南,是一处依托自然山体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

带领他们前来这里的工作人员,笑着说道:“从现在地貌来看,莫角山西坡与姜家山是连成一片的。”

“因此以往我们一直把姜家山作为莫角山遗址的一部分。”

“不过,在2016年上半年对莫角山西坡和姜家山东坡进行了东西向解剖,发现二者之间相隔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干沟,因此单独提出姜家山遗址的命名。”

“经勘探,姜家山台地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70、南北宽约220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最高处海拔约14米。”

“2010年和2012年钻探莫角山遗址的同时,我们对姜家山也进行了勘探,对姜家山的堆筑层次已有较明确的认识,整个姜家山土台是依托自然山体堆筑而成,人工堆筑厚2~5米。”

孔建文摸了摸下巴,点头:“看起来良渚先民们,都有依山而堆筑土台的习惯啊。”

在整个良渚古城内,中央重要的莫角山遗址,就是用土层堆筑起来,高于平面十米多的一个台地。

然后在莫角山的台地上,又有三块分别被堆筑起来,呈现三角形的三个小台地。

而在莫角山遗址对面的反山“王陵”,也是堆筑起来的土台。

没看这一个个遗址都是命名为“xx山”,但是实际上都不是山,只是一座座被人工堆筑起来,高度十米左右的土台而已。

由此可见,良渚先民们,在建造重要的一些建筑或者墓葬之类的地方,都是要先堆筑个十米高的台地,然后再在台地上修建建筑或者埋贵族。

姜家山遗址,就是一处贵族墓葬群。

2015年3月至4月,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姜家山东北坡布10米x5米的探方3个,呈南北向排列,发掘面积150平方米。

发掘至良渚文化堆筑层面后做了少量解剖即停止发掘。

这次发掘发现打破良渚文化堆筑土的灰沟2条、灰坑3个,其中1年代属良渚文化晚期后段。

说明姜家山东北坡存在良渚文化晚期前段和晚期后段两个时期的生活遗存,这是姜家山的第一次发掘。

2019年下半年,为配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及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了解姜家山台地表土厚度及遗址保存情况,并寻找房屋台基等遗迹。

同样是仅揭除表土,至良渚文化堆筑土层表即止。

通过此次发掘,在姜家山土台中部偏东的地势最高处清理了一处面积约530平方米的房屋台基,台基北部钻探时也发现不少红烧土夹杂大量陶片的堆积。

结合2015年姜家山东北坡的发掘,证明姜家山土台东部是居住区,年代至少从良渚文化晚期前段延续至晚期后段。

原本,浙江所的考古人员,以为发掘情况就这样了,姜家山只是一块靠近莫角山“王宫”的居住区。

但是,在2020年1月份的时候,现场的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座良渚文化早期的贵族墓葬(m1号墓)。

于是决定对该墓葬所在区域进行全面揭露。

当地考古人员,以m1为中心向四边布设10米x10米探方9个,截至2020年4月20日,揭露面积9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4座,大致呈三排分布。

随即在墓地覆土加以保护。此为姜家山遗址的第二次发掘。

时隔一年之后,于2011年2~4月又将整个发掘区覆土揭开,再次仔细刮面。

原发现墓葬的北侧和南侧未再发现墓葬,在m8以西扩5米x5米探方1个,至原良渚遗址管理所围墙,新发现成排分布的16。此为姜家山遗址的第三次发掘。

而现在,正在进行第四次发掘。

这次发掘预计也是最后一次发掘,将会将一共17座发现的良渚贵族墓葬都全部发掘出来,探究良渚贵族墓葬文化。

这次孔建文他们,抵达良渚遗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状态提示:三百五十二章 土层情况很乐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