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穿越重生>南唐天下>第三十章 留从效

第三十章留从效

留从效906年生于永春县留湾村,父亲留环早逝,少年即跟随母亲迁居枫亭赤湖的一个小村子里(今称留宅),家境贫贱,长兄留从愿外出当兵,母纺纱,青年留从效砍柴养家,据留宅一带传说:一次留从效从山上砍得柴片,因家用困难,第二天就挑去枫亭草市头出卖,顾客一贯对诚实的留从效有好感,问他柴晒几日?留回答:“一月又一日。”意为月亮晒过一次,太阳也晒过一次,顾客却听成晒过一个月又一天。

后来留从效从枫亭草市头应募当兵,竟成王侯将相,元代林亨《螺江风物赋》中有“王侯草市,百年之古谶呈象”句,即指此事。

今日留宅龙泉宫中尚保存拜石一副(可能为留居道祠堂遗物),据说是留从效和其母亲捐献的,四方形拜石的两边各有长石条一个,一边刻有“留少角敬捨拜石”,另一边刻有“铁梅祈保全家平安”,当地相传留少角即留从效“土名”,两者本地音相近。

留从效得志之后,在留宅建有巨大府第,现有旧墙基遗迹,宽二百多米,有石柱石砖等五代旧物。

废墟间散见许多浅禇色的雕花石件,是五代前人所喜用石色。前几十年村民盖房挖基时曾挖出一卷有字古绢片,府第一旁今仍称“仓厝”,是当日留府大仓库,传说藏有御赐金纺车。留府外不远处有跑马场,长约400米,从东到西分为四层。

公元948年,即留从效刈据泉州后的第四年,普惠、契泽两僧倡建枫亭天王院,留从效舍田供奉。天王院建设规模颇大,有山门广场、天王殿、两廊、大雄宝殿等,广场上还建有两个石塔。

留从效没有亲生儿子,三个从子留绍錤、留居道、留绍鎡分别从兄长留从愿、从兄留仁典过继而来,留从效最主要的继承人是留居道和他的兴化僕射房,留居道子留朴兼祧留绍鎡一房。

留居道能夠安然在陈洪进家乡枫亭的留氏传宗接代,可见留家在陈洪进把留绍鎡执送南唐的政变发生后并无受到太大影响,留氏因留从效主动向宋太祖输诚有功而受两宋朝廷优待,《莆阳比事》记载留氏后代受宋廷优待提拔的官员就有10人之多。

留居道在宋太祖建隆两年曾出判莆田县,后来可能经商,《仙游县志》《连江里志》《枫亭志》中都记载留居道从越南引种荔枝18株,为各处枫亭荔枝之祖。

留居道在留宅建有御书楼,保存南唐元宗李璟,后周世宋柴荣和宋太祖写给留从效的勅书总计8件,其中南唐元宗1件,后周世宗3件、宋太祖4件,留氏族谱中载有各勅书全文,是很宝貴的史料。

留从效六世孙留正在南宋孝宗时出任丞相(尚书左僕射),所以志书中说留居道“累赠尚书左僕射”应是以留正尊贵而受宋廷封赠的。

乾隆版《仙游县志》列举各地地名时说“留宅,旧为留从效故居”,在“古迹”条下有:“留公池,在慈孝里东庄,节度使留从效开凿。”

《枫亭志》中有:“尚书左僕射留居道墓在慈孝里东山。”“御书楼在留宅,宋左僕射留居道以藏御书,后圯为园,有古荔十八株,来自安南,为诸处荔枝之祖,今存五株,虬枝老干”等项记载。

以上表明留从效确实曾居住枫亭,但南宋宝祐间黄岩孙编的《仙溪志》中未有留从效家枫亭的记载。

南宋《仙溪志》为一罕见宝贵的县级古志,但编撰出版时间仓促,据陈尧道序文言仅耗时“半稔而板传”(半年完成编写出版),于唐代和五代人物,作者未收集地方材料,仅依泉州《清源志》,把其中有传的仙游人抄出,因此董思安、陈洪进,陈郁、扬在尧等人在南宋《仙溪志》中有传,并在各人传后分别注明引自《清源志》,他认为留从效既为永春人,不是仙游人,就不在仙游县志中记载,只有其从子留居道既定居仙游,就为他立传,留居道这段传记之后没有注明来自《清源志》,是黄岩孙自己所写,如下:“留居道,鄂国公从效之犹子,持麾下兵,从效无嗣,以居道为后,开保间出判


状态提示:第三十章 留从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