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仙侠修真>异能人的前世今生>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癔症
症状、躯体方面的症状和其他方面的。冯欣的症状则是躯体方面的,是运动障碍中的失音症,又叫做癔病性失音。”梦灵回答道。

“赵主任用什么方法使冯欣好得这么快?”校卫生室的王医生笑着问,似乎她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他给她扎针灸,在针灸时,主要用言语暗示,而这种暗示是一种肯定的暗示。”

“什么叫肯定的暗示?”王医生打破砂锅问到底。

“所谓肯定暗示就是在针灸前告诉病人,当他们针灸时,她就可以出声了,这一方法一定会使她讲话的。这种一定、完全之类的话就是肯定的暗示。”

癔症和神经症在病因学上有一致性。“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这一点与临床实际既相符合,又有不符合之处。不可否认,不论是神经症、癔症,还是心因性精神障碍,主要都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但同样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不同类型性格的人身上,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和病症。

从大量的临床实践看,癔症与心理刺激强度有关,也与个体的敏感性及暗示性的强弱有关,即使微小的暗示或刺激都会使有些患者产生分离症状或转换症状,是对心理社会因素的放大性感受,而其心理社会因素是不被病人所意识到的,患者并不为此感到苦恼。神经症患者多为长期持续的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加之性格弱点,通过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反映既往精神创伤或当前的心理冲突形成的,其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能够直接意识到的,并为之深感苦恼而反复求治的。

神经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病理症状,如恐怖、强迫、焦虑、抑郁等,且病人能意识到这些症状是病态的,是由于持续的心理冲突作用于有弱点的人格的产物,其症状很少向外投射、伤害别人,病人为之深感苦恼而四处求医。喜欢诉苦是神经症病人普遍而突出的表现,病症大多持续难愈,往往通过抗焦虑、抑郁药物及认知行为疗法见效。

癔症是由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癔症性格基础上产生内心冲突或情绪波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也可表现为精神病状态;转换症状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情绪反应,瞬间出现躯体症状,一旦出现躯体症状,情绪反应便消退。

癔症性失明是一种以视觉障碍为临床特征的癔病。患者主诉视力不佳、视力下降、眼睛发胀,但经检查又不能发现器质性损害。癔症性失明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

案例:小李是某公司的业务员,春节前有一个客户卷包跑了,与他有关的几百万元账款怎么也追不回来。这事被领导知道后,狠狠批了小李一顿。虽说,这几百万元并不需要小李自行支付,但小李回家后越想越窝囊,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渺茫。

一星期后的一个下午,她突然间看不见东西了。小李吓坏了,大呼小叫一翻之后,又能看到了。这件事小李也就没当一回事,以为是贫血导致的。此后的某天下午,小李都有一段时间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就跟失明了一样。

小李的同事都劝她去医院看看是怎么回事。经医生仔细检查,她的视觉器官正常,无任何器质性损伤或病变。劝她去精神科看看,是不是心理上的问题。医生诊断为癔症性失明。在医生的治疗下,小李终于“重见光明”。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其典型的症状是患者自己认为失去身体某部分的功能,而且也确实表现出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丧失。如有的人认为自己失明、失听、失语、肢瘫了,确实就表现出失明、失听、失语、肢瘫的症状。但各种检查又表明根本没有相应器官的损伤或病变。

事实上,大部分患上癔症的患者多为情感变化快,表现欲强,外向型性格的人,这类人容易自我暗示和受别人的暗示。因此,癔症性失明的治疗以心


状态提示: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癔症--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