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恐怖悬疑>算命瞎子>十五 三盗九龙杯

杨香武当天偷走了九龙杯之后就得意不已,心里想的只有如何让黄三太颜面扫地,但是所谓“人欢无好事,狗欢要吃屎”,高兴大了就容易生出悲剧来。

当夜杨香武和胡景春二人就夤夜赶路想赶紧赶回浙江,但是胡景春一直对九龙杯很是好奇,因此一路上一直鼓动杨香武让他拿出来看看,本来杨香武是想把这东西随身携带不肯拿出来,但是禁不住胡景春的软磨硬泡,到了安徽芜湖地面上,杨香武一时高兴,准备和胡景春一起见识见识这杯子。

两个人吃了晚饭,在客栈的房间里,小心翼翼的捧出了这杯子,两人细心观瞧打量,越看越高兴,加上喝了点儿酒,警惕性自然就低了,就没注意到在这房梁之上猫着一个人。

杨香武是个“偷儿”,这个当偷的不是像现在的小偷那样没有品,现在的小偷几乎就和明抢差不多,但是真正的江湖上的偷那是规矩非常多的,像什么“守正戒淫”“穷人不偷”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不能出声和贼不走空。

贼不走空,那就是做了偷儿,一旦出手就不能空手而回,哪怕是半块砖头也得带回来,这是做偷儿的本分;另外一点就是不能出声。在偷的过程中,如果一旦被人发现,要么抓紧闪人,要么就在人家眼皮底下硬着头皮干完,但是不论怎么样,在这过程中一定不能出声。这是做贼的规矩,和当时的法律也不无关系,如果一言不发还算是偷,在量刑上也算是偷——哪怕是被抓了现行,但是一但开口说话那就是明火执仗形同抢劫,送到官府是可以当庭刑杖而死或者杀头的。

所以,古往今来,凡是做偷儿的,有两点都会很注意,一个是手上的功夫要轻灵,所以大偷儿往往是偷人东西别说当时人察觉不到,甚至有的几天后都察觉不了;再有,身子必须轻盈,轻功那必须好。

当时的“四大名偷”,排名第一的“千里追风仙”佟化龙,“塞北鞑子草上飞”赛毛遂的杨香武,“神偷”王博彦,“小方朔”蛮子欧阳德,除了王博彦的是偷儿的名声比轻功大意外,其余三人在江湖出名的原因都是轻功好。

可是,当天晚上在这屋顶上的,恰恰就是轻功在杨香武之下的“神偷”王博彦。即便杨香武一时疏忽察觉不到,另一位,“一粒洒金钱”胡景春不应该察觉不到。因为两人在耳力上皆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胡景春,有暗器功夫在身,那耳朵甚至比驴耳朵还灵,但是皆因两人当时太沉迷于观赏九龙杯,因此被人钻了空子。

王博彦打两人一进芜湖地面就发现了两人,他和杨香武是老相识,贼和贼那是最了解的,一看杨香武这警惕劲儿就知道杨香武身上一定有非常重要的东西,因此打算戏耍一下他。本来,王博彦对自己在江湖上的排名低于杨香武就非常不满,一心想要证明自己比杨香武强,现在遇到了这样的机会,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不过有一点,杨香武和胡景春两人虽然盗了九龙杯,但是当天晚上喝酒却没敢用这个杯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这是皇家之物,自己也还打算还回去,自然不敢亵渎了这件宝贝。王博彦也不是非得偷这个杯子不可,他的目的就是只要能从杨香武身上偷点儿东西就行,越是杨香武看重的自己偷了越有成就感,因此才决定要偷了九龙杯。

王博彦的手段虽然高,但是当晚他却用了个很下作的手段,那就是用了迷香。当夜,这九龙杯就流转到了王博彦的手上。

虽然同列“四大名偷”,但是王博彦和其他三人不同,其他三个人因为是从“偷门”里出来的,所以才并到“四大名偷”里,但是实际上其他三人并不是“偷儿”,平常交往的也都是些下三滥的人物。杨香武、欧阳德、佟化龙江湖闻名,凭借的是江湖义气和一身的轻功,而王博彦却是杂学,轻功比其他三人差得远,但是手上的功夫在“四大名偷”里当属第一,但是这不是什么特别出彩的事情。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王博彦才惹下了这后面的大祸。

王博彦当天晚上偷


状态提示:十五 三盗九龙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