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仙侠修真>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第118章 占据主动的常识

1.先声夺人,反客为主

人总是欺软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总是喜欢以强欺弱,非得把对方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这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势地位,当对方不肯轻易顺从你的意见,甚至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时,可以开始一上来就以“恐吓”压制住对方,从而让对方屈从和改变主意,反客为主,占据你的主动地位。

人活着就是一种对抗,如果你不想被对方压倒,那你就得先声夺人,反客为主,时刻占据上风才能赢。

2.制造精神恐慌,玩的就是心跳

人是需要精神支柱的,如果意志崩溃了,再刚强的人,也抵御不了精神的打击,抓住了这一攻击点,也就是掌握了人的最薄弱环节。了解别人的内心想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别人的潜在意图都一一点明,谁都会心惊肉跳,不敢妄动了。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这就是你的优势。

让人的精神恐惧,任何人都会屈服于你。因为制造精神恐慌,造就一种恐怖气氛,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每个人总是本能地加倍小心。

3.当仁不让也是一种高明

“谦让”并不是一味讲退让、忍让,在道德信条中, “谦让”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展露自己才华的场所,高明的人又很推崇“当仁不让”。

古代推崇的竞争是雍容大度、自信自强、公平的竞争,在该争的时候,是不必谦让的。孔子还对他的学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虽说礼尚辞让,但在为仁这样的事上,则要勇往当之,无所辞让,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一样。

职场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都在追求晋升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在关键时候还要有“心计”地主动请缨、当仁不让。

比如说,当你了解到某一职位或更高职位出现空缺而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一职位时,保持沉默,绝非良策,而是要学会争取,主动出击,把自己的想法或请求告诉上级,这样往往能让你如愿以偿,战国时期赵国的毛遂、秦王嬴政时的甘罗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证明。而过分的谦让只会堵死你的晋升之路。

当仁不让,得到你所得到的东西,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过分地谦让反而让你显得虚伪。[txt全集下载]

4.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成大事不仅要有谋略,而且还要有在关键时刻随机应变、果断行事的能力,再加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一定能把难事办成、办好。

在中国历史上,抓住机会成就大事的人物数不胜数。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高明战略抉择。

当时孔明兵出祁山,连战连捷,所向披靡。魏主曹睿不得不“御驾亲征”,率军前往长安,抗拒蜀军。那时,出任新城太守的原蜀军降将孟达,想乘曹魏后方空虚之际,举兵谋反,直取洛阳再归降诸葛亮。

孟达此举若能成功,必将会与诸葛亮形成对曹魏前后夹击的战略攻势,陷曹魏于完全不利的境地。

孟达谋反的消息,被即将去往长安的司马懿得知了,在这危急时刻,他当机立断,一方面令大军向新城进发,并传令“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另一方面,他又派参军梁畿赍乘轻骑星夜先一步赶往新城,“教孟达等准备征进,使其不疑”,并制造司马懿大军已“离宛城,往长安去了”的假象。

孟达果然中计。结果几天之后,司马懿率大军突然出现在新城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平定了这场预谋的叛乱。

要想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首先必须要想方设法隐蔽作战企图。袭击孟达一战,司马懿在这方面干得十分漂亮。当他得孟达企图谋反的消息后,采取了一系列欺骗、麻痹的手段,使孟达自以为得计,疏于戒备,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要想达到攻其不备的效果就得有当机立断的精神,善于观察动态,采取果断措施,如果犹豫不决就会一事无成


状态提示:第118章 占据主动的常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