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抗战之红色警戒>第487章 搜集文物和江浙根据地的扩张

spn~日期:~09月20日~

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

因为昔时英法等国的很多士兵都是满载而归的,并且他们私人的财富受到了一定的呵护,所以民间的文物特别多,一点不亚于官方手中的存货。这个时代,华夏的经济实力不可,自然文物的价值也不被人太重视。可以用一点面包或者糖果,香烟都能轻易的换到。

此时的战争明显对英国人晦气,对前景渺茫的民众们,宁愿把手中的那些“装饰品”换成更需要的生活物资。[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时逢乱世,很多古董的价值何足道哉。

文物中的贵重金属,他们可能不会换。但瓶瓶罐罐和容易损毁的纸张之类的却是早换出手去最好。

此时英国人还有些存货,还不是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付出的价格相应要多一些。但如果历经战火后,还不知道有几多文物要被损毁。孟享才选择了提前来兑换。相比起华夏文明的那些不成再生的结晶来,多付出一点资源和金钱,算不得什么。

如果纯真收购华夏文物,可能引起华夏文物价格的提升,也容易引起英国政府的注意。所以这一次的兑换,不但仅包含华夏文物,几乎什么文物都收购。埃及的、印加和玛雅人的、印度、古巴比伦的、阿拉伯的各个国家的都收购。

这个时候除欧洲文明的一些文物,这些欧美人会自觉呵护,价格也比较高外,其他地区的文物在大众的眼里边,其实不是像少数的专家那么稀罕。不过,孟享却知道后世的文物价格的飙升。不另外,就阿拉伯的文物吧,当那些阿拉伯的石油大富豪们,看到本民族的文物后,绝对是一掷千金的肥羊形象。

固然好比埃及、古巴比伦、玛雅、古印度等国家的文物虽然没有几多后人来高价购买,但这些文物中包含的古代文明的历史,可以解开一个个的谜团,更好的认识人类的成长。这也是孟享不容错过了。

收购的文物多了,付出的价格自然也就多,孟享也不是全面收购。自国内招来的近百位鉴定师,涉及各方面,但重点是文字记载的各种媒体。

文字疑是最直接的记载历史的工具。经过满清几百年的折腾,华夏的文字记载缺失了很多。一些书籍,好比《天工开物》等,还需要从日本人那里才了解到。相比那些花瓶,文字可以更加明确的告诉我们一点什么。

历史的研究和文物的收藏有重复的处所,但目的也不尽相同。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即使是那些后世卖到上亿的那些花瓶,也比不上一块甲骨文牛骨头或者龟壳。

孟享收购文物是为了了解历史,让华夏文明更加的充分,而不是为了收藏赚钱。

一些仅仅是稀世珍品,而历史研究价值不大的物品,孟享也没有兴趣采购。绝对不会像后世的那几颗生肖头像那样,花上上亿的钱来买些猪头、狗头。有那个钱还不如投资教育,多出几个人才,为华夏多添一份新鲜的元气,而不是守着棺材板的暮气陷溺。

还不如比及国家强大了,再抢回来。若不是担忧一些文字性的工具消失,孟享只会比及以后指挥大军来抢劫。破坏诸如希腊、罗马还是欧美的一些艺术品,孟享不心疼,但自己老祖宗留下的那些传承,却是能保存一些就尽量多保存。

这样的民间兑换,成绩还是喜人的,最大的惊喜来自于3斤茶叶和2双尼龙丝袜别离换来的3册和2册《永乐大典》。其中就有邓御夫编辑比《齐民要术》还要详细的的《农历》的一部分。

昔时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翰林院,翰林院中尽的藏书很多被焚为漫天的纸灰。《永乐大典》被抢的抢、烧的烧、盗得盗,翰林院最后是剩下了64册。要知道永乐大典共有10095册,远不是删去了大量科技和军事等著作的阉割版的《四库全书》可比。

虽然后来经过了多方搜集呵护后,到了34年,那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手中也不过才有93册残本罢了。后世孟享曾记得永乐大典现存的400余册也是散布在8个国家。

先锋军


状态提示:第487章 搜集文物和江浙根据地的扩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