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锦衣杀明>【第207章 】战车洪流,无坚不摧!
刍粮、器械辎重咸取给焉。”

另外一个曾经服役的战车是定襄伯郭登所创。景泰元年,“定襄伯郭登请仿古制为偏箱车。辕长丈三尺,阔九尺,高七尺五寸,箱用薄板,置铳……每车枪炮、弓弩、刀牌甲士共十人,无事轮番推挽。外以长车二十,载大小将军铳,每方五辆,转输樵采,皆在围中。”不过考察之后结论是,“此可以守,难于攻战,命登酌行。”

郭登这种“移动城堡”式的战车后来经过改造,“前锐后方,上置七枪,为橹三层,各置九牛神弩,傍翼以卒。行载甲兵,止为营阵。”在嘉靖时终于派上了用场,“四十三年,有司奏准,京营教演兵车,共四千辆,每辆步卒五人,神枪、夹靶枪各二。”从数据来判断,这些都是轻型战车。

一些边镇将领对此类构思也颇有兴趣。成化时,大同总督余子俊甚至曾组建过这样一支“坦克”部队,“以车五百辆为一军,每辆卒十人,车隙补以鹿角。既成,而迟重不可用,时人谓之鹧鸪军”。从数据来说,这些依然是轻型战车。

隆庆年戚继光出任蓟门总兵时,曾做过骑车结合的尝试,“每营重车百五十有六,轻车加百,步兵四千,骑兵三千。十二路二千里间,车骑相兼,可御敌数万。穆宗韪之,命给造费。”这些战车就牛叉了,基本上算得上是“重型坦克”。除了张居正这样的牛人,别人都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折腾这样的战车。

万历年熊廷弼出任辽东巡抚,也“请造双轮战车,每车火炮二,翼以十卒,皆持火枪。”这里面提到的火炮,其实都是虎蹲炮。虎蹲炮的威力,前面已经提过,基本上就是吓唬吓唬敌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杀伤效果。因此,这些战车的杀伤力,的确很有限。

这些发明虽有不错的构思,但基本上都过于笨重,行动不便,只适用于防守,大都毫无机动性和灵活性可言,很难适应变化无常的战场。天启年还有过强化了机动性的钢轮车、小冲车等设计,均未曾经历过实战检验。“自正统以来,言车战者如此,然未尝一当敌。”

尽管如此,明代对于新型战车的构思热,并不是一种复古倒退。明代的对手多为来去如风的游牧骑兵,当时的大炮很笨重,火枪需要填充火药,效率也很低,将火器与战车结合,确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构想。当然,总体来说,都是从防御的角度出发的。

徐兴夏需要的,暂时也是防御性的战车。他倒是想弄几种进攻性的战车,一声令下,就横扫大漠,将鞑靼人全部都灭掉。只可惜,这样的想法,根本不现实。战车的使用,是需要火枪、火炮以及大量骑兵的配合的,单独出击,只有悲剧。

其实,这些前辈的尝试,还是很有效果的。最起码,他现在就有现成的图纸,可以根据图纸直接仿制。比如说,偏厢车就是一种简单的战车。在偏厢车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善的设计,然后装备一个战车营,是完全有可能的。

为什么说明军设计的这么多战车,实用性都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火器,的确无法有效的阻挡游牧民族骑兵的突击。明军普遍使用的滑膛枪,射程只有五十米左右,还不如游牧民族的弓箭。在这么短的距离上,游牧民族骑兵一个冲锋,就能杀到战车的前面来。双方一旦近距离肉搏,战车就失去作用了。

但是,在有了线膛枪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线膛枪和滑膛枪相比,是历史性的大进步。线膛枪的超远射程,强大的杀伤力,足可以将游牧民族的骑兵,打死在两三百米的距离之外。这对于战车的杀伤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在骑兵的掩护下,战车洪流滚滚前进,几乎可以无坚不摧。

最先生产出来的十辆偏厢车,被徐兴夏组合在一起,进行初步的试验。这些偏厢车,外表都相当的简陋,木板的表面,都没有刨光滑。有的木板上甚至连木皮都还没有全部刨掉。这都是赶工的恶果。匠作坊承担的生产任务太重,新手又多,一些没必要的细节,就被自动的忽略了。幸好,粗糙


状态提示:【第207章 】战车洪流,无坚不摧!--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