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锦衣杀明>【第493章 】老子还懂得微积分呢……
有过门呢,倒是嫂子嫂子的叫起来了,还真是亲热。

只可惜,他现在对付妞妞、大囡、小囡的手段,已经全部都没有用了。这几个小女娃,现在也是娇贵得很。作为委员长大人的妹妹,她们能不娇贵么?她们在白衣军宁夏镇的地位,就跟紫禁城里面的公主差不多。别人有的东西,她们都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她们也有了。她们现在最憧憬的,已经不是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好玩的,而是准备上学念书了。

在徐兴夏离开宁夏镇之前,就已经得知消息,林夫人正准备筹办一个私人性质的女子书院,招收一些适龄的女孩,讲读四书五经,传授琴棋书画之类的。对于林夫人的这个决定,徐兴夏自然要大力支持。妞妞、大囡、小囡她们都报名了,据说很快就会开学。以林夫人的文化水平,教导她们几个,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说林夫人这个女人有点清高,骨子里有点看不起人,让徐兴夏总是有想要***她,教训她的冲动,但是,她的言语谈吐,她的行为举止,她的学识风范,在女子里面,还是比较出色的。好像妞妞、大囡、小囡这样的野孩子,如果能够学到一星半点,对于她们以后的人生道路,绝对是有好处的。多学一点文化肯定不是坏事啊。随着世界的发展,文盲是越来越不吃香了。

冬子也终于可以上学了。他上学的地方,就是原来的庆王府学堂,也就是俗称的西国子监。在白衣军控制了庆王府以后,徐兴夏决定,将庆王府里面更多的区域腾出来,扩大学堂的范围,招收更多的学生。除了贺逢圣之外,白衣军还开办了一些其他学校。学校的老师,都是张天豪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请来的不如意的文人。

大明朝的读书人数量,本来不是很多。每个地区的私塾,都是有严格的人数限制的。一般的家庭,也没有能力供应自己的孩子上学。在西北地区,地少人稀,地瘠民贫,读书人的数量就更少了。教学质量也无法和别的地区相比。大明朝的进士,基本上都是来自东南一带,来自西北地区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但是,和科举考试中举的名额比起来,读书人的数量,还是相当多的。一百个读书人里面,最终能考中举人的,还不到一个。而一千个读书人里面,能考中进士的,估计也不到一个。换言之,就是有很多的读书人,其实都是穷困潦倒的,必须另谋出路。

对于屡屡落榜的读书人来说,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继续苦读三年,下次再考,当然是一条出路。给人当先生,做幕僚,担当师爷的角色,也是一条出路。兴办学堂,教书育人,也是一条出路。徐兴夏现在提供给他们的,就是第三条出路。无论是什么地方的读书人,只要愿意到宁夏镇来教书,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待遇。

由于徐兴夏的反贼身份,愿意到来的读书人数量,当然不会很多。毕竟,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造反谋逆之类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李自成轰轰烈烈的打遍了半个中国,始终招收不到合适的军师,就是这个缘故。但是,也不排除有少数的读书人,在屡屡落榜以后,对朝廷非常不满。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很多读书人,发现自己榜上无名,第一时间想到,就是这里面有黑幕,有暗箱操作,一定是有人作弊了。如果当时的世道又十分黑暗的话,这种怀疑会更加的强烈。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希望知道真相,希望自己的落榜命运得到改变。如果这些诉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痛恨朝廷,痛恨科举。一怒之下,就会投靠到“反贼”这边来。

好像唐朝时候的黄巢,就是因为考试屡屡落榜,一怒之下,就参加了***的。黄巢的诗句,还是很有水平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黄巢的诗句。又好像当世的范文程,也是因为考虑屡屡落榜,干脆到辽东地区去谋生,投靠了皇太极。和这些人相比,徐兴夏的名号,还算是好听的。加上张天豪的诱惑,倒也陆陆续续的来了十几个秀


状态提示:【第493章 】老子还懂得微积分呢……--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