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来自未来的导演>第两百零二章 无法幸免

丑陋的媒体从不曾坚定的职守着自己的原则,大多数时候,它们选择随波逐流,就像有些人明明喜欢吃芝士蛋糕,却在大众的怂恿下选择了馅儿饼一样。

《洛杉矶邮报》上刊登了关于苏颉的专访,立场出人意料的鲜明,这让加里先是有些受宠若惊,接着变欣喜若狂。

“这是一个不错的宣传,至少我们不用担心媒体封锁带来的电影热度下降了。”加里对苏颉说。

对于此,苏颉不可置否。

自从从导演的位置上退下来,开启制片人生涯之后,加里-马歇尔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他开始在意电影宣传,在意节约开支,还有抑制或者说扼杀导演那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可以说,他走上了曾经作为导演的自己最厌恶的一类人,走上的道路。当然,对于此,他毫无恶感,甚至甘之如饴。再没有比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电影工业化过程更令人兴奋的事情,加里觉得,从前自己所知道的好莱坞,不过是被人刻意裸露出来的,冰山一角。

“也许你应该向《洛杉矶邮报》发一条感谢信,感谢他们的真实报道。”苏颉调笑着说。这一次媒体的立场就连他也感觉惊讶。按道理,如此口出狂言的结果必然是被群起而攻之,但《洛杉矶邮报》并有成为那个落井下石的人,应该说达尔-德拉蒙德先生手下留情了。

他用最缓和的语气和词锋阐诉了一个嚣张的故事,真是高超的技巧!

与《洛杉矶邮报》的平和相比,其他媒体在看到关于苏颉的专访之后,大多开启了嘲讽模式。《纽约时报》这个苏黑的排头兵率先站出来。

“我们尊重苏颉的才华,但他实在太过狂妄了,他认为自己是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还是弗朗西斯-福特-卡波拉?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就开始狂妄自大的小子!”

这是《纽约时报》的原文。在大众看来,这份因为苏颉而沦为笑柄,并且被灌上失去媒体公信力的报纸的娱乐版已经彻底沦为了好莱坞三流小报,可偏偏他们还没有这方面的自觉,依旧希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完成谴责。

当然,所有人都明白,《纽约时报》的态度不过是个笑话,他们只是因为苏颉的专访里披露出来的龌龊事件而恼羞成怒而已。

接下来的玛丽-冯丽德曾供职的《波士顿环球报》,在苏黑的道路上,他们仅仅排在《纽约时报》的后面,并且最近的急功近利让他们越发看起来有赶超《纽约时报》的味道。

“这个无礼的华人把金球奖和奥斯卡当成什么?他认为那是自家烤箱里的蛋糕?哦,天啊!我只能告诉他,年轻人应该谦虚一些,毕竟这个世界上的大导演还有很多。”

《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看上去有些滑稽,所有人都知道它口中的大导演们在今年集体遭遇了滑铁卢,就连一向坚挺的史蒂文也遭遇惨败,还连累着梦工厂几位合伙人爆出不和的传闻。

大多数媒体都看出,好莱坞已经来到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新面孔会出现在最高颁奖礼的舞台。就像今年最佳导演的有力竞争者,无论是彼得-杰克逊还是苏颉,在此之前都是默默无闻;唯有郎-霍华德有些名气,还要归功于他童年时代在表演上的成就。

可以这么说,好莱坞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无论是电影公司,还是每一个从业者,都必须经过时代浪涛的考验。或者成功上岸,或者就此沉沦,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但这些道路或考验都与苏颉无关,他现在面对的事是,必须抽出一天的时间参加金球奖的颁奖礼。

就像曾经某位导演在颁奖礼上所说的话一样:我讨厌参加活动,但你们一定要我来,一定要我穿的像只套着西装的动物园的猩猩,那好吧,我来了,我领奖,然后离开,不会多少什么,你们什么也逃不出来。

苏颉无奈的任由加里-马歇尔的造型团队“折磨”,他们将他的头发剪短,在他的脸上抹上透明粉底,修剪他的眉毛,最后还请来设计师为他量体裁衣,所为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不必像只


状态提示:第两百零二章 无法幸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