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出了主席台上,手持话筒的年轻人,是前几天被铺天盖地的宣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锐。

张滨看不清楚人,“咦”的一声,问:“没看错?”

“看不错,我女儿只要电视里看到他,就不许我们换台。”

“不许讲话。”教官的脑袋向前探了一下,恶狠狠的看过来,虽然只是十几岁的兵娃娃,却是没人敢得罪的。

方正业和张滨只好闭嘴不言。

台上的杨锐,说话的节奏也起来了:“我受化药振兴办公室的委托,对华北药业,华北第一药品厂,天@津市生物化学厂等企业,做了一个重组的研究……如今看来,继续做中成药,或者是旧有药品的仿制药,是很难养活在场的一万多人的,我想,大家也不愿意像大集体的工厂那样,过只拿死工资的日子吧。”

“不想。”有人喊了出来,就有人附和。

方正业也忍不住开了口。

别看大家都是国企,国企和国企之间的差距也是极大的。

最基础的就是看国企的爸爸是谁。央企高端就高端在了爸爸的地位高,就80年代来说,部委直属的国企也很高端,不过,这种理念正在受到冲击,像是兵器部这样的大部委,也因为扛不住大量的三线工厂而入不敷出,几个机械部下属的企业也是日渐衰败,很是令人失望。

相比之下,地方省政府和省会城市的国企还算稳当,例如方正业所在的华北药业,不仅能拿到工资,每年还能出游一次,报销全家医药费这种事,也算是工资外的福利。

即使华北药业眼瞅着不行了,它的骨架子也比集体企业大多了。

大部分的集体工厂,别说是拿死工资了,就是能拿全工资也是奢望。

在场的工人,以前是看不起集体工厂,现在更是不愿意进入国企工厂。

杨锐没有等群情激荡的时候,紧接着就道:“既然不想,就必须要做出改变了。我认为,新的工厂,应该以开发和生产新药为目标。当然,新药的开发,将由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来负责,但生产工作,就要交给各位了……”

杨锐说着略提了一下产学研结合,并不用说的太细,只需要让工人们知道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就可以了。

这时候,底下却有人喊了起来:“杨教授,新药是你开发的吗?”

“不许说话。”同组的教官当时就急了。

“没关系,可以问几个问题。”杨锐手持话筒,又道:“新药是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开发的,目前的进度喜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尽快的以高标准,建好厂房。”

“新药的话,能卖得出去吗?”仍然是同一个人在问,赞同者却有不少,都关注的看向杨锐。

一款药好不好卖,对工厂来说,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哪怕是不懂市场的工人,也能从产量要求方面,得出结论。

然而,这一次却不等杨锐回答,已经有隔壁连队的工人,高声喊了起来:“诺奖做的新药,怎么可能不好卖?”

“说的是,诺贝尔奖啊,世界第一呢,人家做的药,还能不好了?”

“他就是拿一坨泥出来,也卖得掉。”

虽然有反对者,但是,这种莫名其妙的信任感,却是现场的主流。

杨锐也是愣了片刻,才拿起话筒,微微点头,道:“我们做的药,一定能卖得出去,大家放心。”

“您做的,我们放心。”

“我们要成世界第一的药厂了吧。”

“中国第一还差不多。”

工人们的讨论,很快让现场变的混乱起来,军队代表快步走了过来,低声劝道:“杨教授,要不今天先到这里。”

“我再说一句,请大家安静一下。”杨锐拿起话筒,既是回答了军代表,也是让下方肃静了起来。

杨锐缓了一下,再道:“新工厂成立,百废待兴,大家在此期间的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位之后的工作。目前,在党校学习的各厂干部,大部分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因此,我们会在大家中间,提拔一些干部出来,请大家努力。”

说完,杨锐就放下


状态提示:第1369章 军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