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复兴之路>第202章大事
,总经理不过是兼职。而且,习惯上对副总经理,甚至对副总师都称呼某某总,比如李总,马总,邱总,在外人听起来和陶唐没什么明显的区别了。但红星的传统里从来没有人称呼某董的,这个称呼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所以他尝试着在单独面对陶唐的时候叫老板,因为很多中干背着陶唐都是这么称呼的:小李,老板在不在?小李,老板现在有没有空?小李,明天老板不出差吧?

那天他这么称呼了,陶唐一愣,随即做出反应,“不要这么称呼了,还是叫陶总吧。”李志斌很想说过去就是这么称呼宋悦的,“总”可以有很多,但老板只能有一个。但拿宋悦说事儿不免晦气,就没敢提出来。但从那以后,李志斌对领导的称呼就改变了,陶总还是陶总,赵书记还是赵书记,但李总变成了李副总,马总变成了马副总,常书记变成了常副书记。想不到的是,他这一改变极具示范效应,朱宁和贾建新立即采纳,朱宁还在办公室周末理会上专门讲了规范公文中领导称呼及日常称呼的问题。

李志斌受人推荐,认真阅读了据说很畅销的《某号首长》一书,受其启发,并未弃用“老板”之称,不过只限于他和陶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使用,说来也怪,陶唐再未拒绝。

等候的时候是李志斌放飞思绪的机会。他可以从容地分拆组合当前的事件和问题。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当李志斌把自己带入陶唐的位子后,很多他原来感觉到不可理解的决定就有了明晰的答案。

当前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指标?这肯定是。之前一季度一次的经济活动分析会从十月份后变成了每月一次。分析的方法也变了。最主要的变化是不再做与历史同期的对比,而是着眼于与计划的对比,比如十一月初召开的十月份经营分析会气氛就很紧张,对比十月份计划,一半的指标未完成,包括两个kpi指标——存货和应收账款。主持分析会的韩志勇刚说了句十月份的成果还是不错的,我们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全部完成了。陶唐就打断了他的话,分析会就是挑刺,不是摆功。我们这些人坐在一起自称自赞有什么意思?一半的指标没完成,我想听的是原因何在?那些措施为什么失效了?

之前。公司从未把除产品产量和收入之外的指标分解到月份。但现在这样做了,一连串的指标——凡是宋悦和集团签订责任书上的指标(现在落在陶唐头上了),都要分解到月份。还要相关单位拿出保证指标完成的具体措施,并确定责任人。这项工作是以发展规划部的名义书面安排的,一些领导和单位没有重视。一些单位和领导不会分解,比如说eva(经济增加值),财务部就表示没法子分解到月份(要求拆解到各经营单位),结果,变革后的第一次经营分析会开的很不成功,陶唐发了脾气,严厉批评了韩志勇、刘秀云及财务、发规两部。陶唐尤其对各部门制定的措施不满意,“这就是糊弄!你要措施,我就洋洋洒洒写上十几条措施!在我看来,这些措施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没有一丁点的现实指导作用!经营单位在糊弄,部门也在糊弄,审核这些措施的牵头部门一样在糊弄!最后到分管领导那里还是糊弄!检验措施是否有效的就是结果,现在结果出来了,你们还有什么说的?吕绮!这些措施你审核了没有?如果没审核或没有亲自审核,你这个发规部主任就是在渎职!如果亲自审核了,却没有发现他们玩文字游戏,那你就是不称职!你属于那一种?现在我说几条意见,第一,凡是没有完成指标的单位和部门。包括牵头部门,一律在三天内写出有数据支撑的分析,直接报我。发规部召集安排下去,告诉他们。我不准他们玩文字游戏,要说清楚为什么措施不管用!第二,要拿出对未完成指标单位的处理意见,主要是经济处罚的意见。至于他们的乌纱帽,暂且寄存在组织部吧,三个月后见分晓。完不成指标的,自动起立!第三,韩总在发规部召集的会上代表公司强调一下今年


状态提示:第202章大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