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明末之成王败寇>第四十一章 县试(2)
就是如何做好本县的诸多事宜,眼光不会那么长远,故而在县试的时候,也会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评判文章的好坏。

一句话,县试的文章,要符合县里的实际情况,要能够有真知灼见,而不是照抄照搬古人的话语,那些话语对于知县大人署理好本县的政务毫无意义。

按照这个思路,吴帆徽继续开始思索。

米脂县连续三年大旱,百姓穷困潦倒,挣扎在死亡线上,大量的流民出现,延安府所辖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农民造反,不管是米脂县知县大人,还是延安府的知府大人,最为关心的就是这件事情了,如何解决流民的问题,如何救济百姓,如何镇压暴乱,如何让地方上稳定下来,才是最为主要的事情。

由此可以理解,知县大人出这个考题,并非是仅仅要求考生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或者说教条式的说明君王要实施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其真正的意思是要继续扩展,那就是如何的实施王道,如何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个考题,同样符合时局的发展,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大刀阔斧,一举铲除了魏忠贤及其余党,让朝野为之一振,一种清明的气象出现了,尽管此时此刻,朝廷里面清明的气象已经在逐渐的消失,可下面的府州县,不可能很快的感受到,他们依旧是为朝局的变化高兴和欢呼的。

半个时辰之后,吴帆徽脸上露出了第二次的笑容。

他终于开始动笔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语,以及君王要实施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话语,只是占据了开头,字符很少,这仅仅是破题。

接下来的承题,就延伸到了米脂县所遭受的灾荒了,以灾荒蔓延凸显仁政之重要。

起讲和入手,吴帆徽将自身的认识灌输进去,提出仁政需符合各地实际情况,且点名延安府所辖各县情况不一样,解决灾荒和流民以及农民造反之情况也不一样。

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则是吴帆徽发挥的重点了,尽管说这里面的议论,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观点为准,不得越雷池一步,但是从《四书集注》里面找到实施仁政的见解,那是一抓一大把,在每一个观点的后面,吴帆徽都会附上自身之建议和理解。

一个时辰之后,一篇八股文终于完成。

吴帆徽再次的抬头,发现四周很多人都在低头奋笔疾书,这让他有些吃惊。

这样的一篇八股文,耗费接近两个时辰的时间,他都感觉到时间太长了,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写,这些考生是怎么了,难道个个都是学霸,要将朱熹的《四书集注》全部都搬过来吗。

吴帆徽还是有些困惑的,尽管他脑子里的东西很多,可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这大明王朝的考试,就算有着天大的自信,也要注意观察周遭情形的。

看了看四周的情形,吴帆徽再次低头,开始仔细阅读自己写出来的这篇八股文,再次琢磨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之间的联系,细细的推敲,看看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生硬的地方,或者是用词不娴熟的地方。

看了两遍之后,时间已经到了午时。

吃饭的时间到了,依旧没有什么考生抬头,大部分还是在奋笔疾书。

这让吴帆徽有些抓狂了。

******,难道明朝的读书人个个都是学霸。

拿出麦饼,吴帆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了细嚼慢咽。

两个麦饼下肚,吴帆徽平静下来了,他打算交卷了,自己已经尽力了,若是在这里磨洋工,没有任何的作用,相反还会让自己变得急躁。

吴帆徽很快想到了穿越之前的考试,特别是高考,有些考生整场都是忙乎乎的,几乎都没有抬头,一直到铃声响起,好像还没有做完,但最后分数出来之后,这些考生的成绩并不是很好。

考试需要积累,需要天赋,总是奋笔疾书不一定有用。

吴帆徽只能够这样安慰自己。

午时二刻,吴帆徽第一个站起身,前


状态提示:第四十一章 县试(2)--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