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王大伦的演艺生涯>第二百七十二章 老愤青

剧本挺厚,许多地方都用笔勾画着,扉页上印着两个大字《故乡》。

他翻开第一页,见上面写着:

“冬天。离旧历新年还有一个多月。天上落着零星小雪。在一个小型火车站,唐朝阳和宋金明正物色他们的下一个点子。点子是他们的行话,指的是合适的活人。他们一旦把点子物色好了,就把点子带到地处偏远的小煤窑办掉,然后以点子亲人的名义,拿人命和窑主换钱。这项生意他们已经做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可以说做一项成功一项。他们两个是一对好搭档,互相配合默契,从未出过什么纰漏……”

语句朴实平淡,但王大伦却感到后脖颈一阵凉意。上辈子他也是打工的,也曾听工友聊起那些黑心工厂,或者黑砖窑的事情。但这种把人命当成赚钱工具,他是闻所未闻,更有种毛骨悚然。

他一下子就看进去了,随着故事内容一点点显现,他终于知道为什么刘勇红会在电话里跟自己这么说,这远比《海鲜》还要冰冷刺骨。

如果说当初他看到《海鲜》的剧本让他压抑,警察邓建国的角色让他心跳加快的话,那现在他只能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第一次因为剧本中的几个角色感到莫大的悲哀。

“这本子是你写的?”

他摸出烟盒,递给李阳一根,点上,用力吸了一口,试图用尼古丁的刺激来平复自己的心情。

“是根据刘青邦老师的小说《神木》改编的。”

“这是真事?”王大伦依旧不大相信。

李阳苦笑道:“刘青邦老师年轻的时候就在这种小煤窑里挖过煤,后来长期在煤炭系统工作。其实有些事情比这里写的还要残酷。”

他看了看王大伦的神情,接着道:“也许你可能不相信,当初我也有这种感觉。但后来我和一个跑煤矿的记者,到山西、内蒙、宁夏的煤矿待了四个多月,整天和矿工一起下井、吃饭、聊天……”

李阳眼神迷离,似在回忆当初的情形,而后语气明显有些激动道:“记得我第一次下井的时候,就好象走进地狱,感觉生命和身体分离了,死神时刻紧盯着你。你知道吗?我接触的几乎每个矿工都能说出一个或几个熟悉的亲人或朋友,被埋在井下的故事。

后来我又查了些资料,全国每年都有六千多人遭遇矿难,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矿难死亡人数的总和。这仅仅还是公开的数字,被掩盖的死亡人数有多少?这谁也说不清。”

这种近乎用生命做赌注的工作方式,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去挖煤呢?王大伦想起当年拍《站台》时,三明去小煤窑上工签的那张生死状,那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为的就是生存,这还需要理由吗?

他吸着烟,看着烟头火星子忽明忽暗的闪动,没有说话,只是心里的悲哀正在默默地放大。

李阳似乎彻底打开了话匣子,真诚而又激动道:“我拍这个片子,没什么大道理,就是想拍。其实这几年很多人想拍矿工。以前当然有过很多矿工题材的作品。我老家是陕西的,父亲那时是省里有名的演员,所以我小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些好看的歌舞,比如一堆舞蹈演员表演矿山来了更先进的设备,奋力掘进过程中,塌方了,而后他们用自己的肩膀和双手顶住了塌方,继续钻煤,终于夺得又一个高产日。

当时搞文艺的学习各种材料报告,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的场面本以为是创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表演又那么生动,所以至今我还记得。

后来才知道这是个动听的谎言。一个美丽的场面,但只是文艺工作者拿来骗人的。那些文艺工作者骗人之后,还可能振振有辞,是上级让他这么做的、是先进工作者编造出来的、革命浪漫主义允许夸大现实等等。反正没有人会对弥天大谎负责任。以后会不会有年轻的愚蠢矿工到塌方的时候真用肩膀去顶住,跟这些文艺工作者也没有关系。活该!

现在你如果想拍,肯定会有人首先尝试阻止你,原因很简单,太危险!既有具体的井下的危险,又有意*识*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二章 老愤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