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青春校园>九一之小作家>第49章 筹划“燃犀奇谈”

这时,一位瘦高像竹竿的中年男子走出来道:

“我是姜文明,三中语文老师。杨子建同学,这些文章真是你写的?我总觉得高一学生写不出《南塘风雨桥》、《霜月的记忆》这样的作品!”

三中语文教学一向力压一中,这名语文老师大概不忿一中出了位小作家,所以当场质疑,要让杨子建出丑。

林羡听姜老师的话,内心里倒是想鼓掌认同,要不是自己没有半点文学写作能力,他恨不得说这些文章是自己创作的,是杨子建抄袭他去发表的。

在立场上,林站长应该站在杨子建一边,但在私心里,他却站在三中老师这一边。

因此,林站长奇怪地保持缄默起来。

林逸、孟云等同学们非常恼火道:“当然是子建写的,我们看着他写的!”

“记者还来采访过子建。”

“林可纯老师亲自表扬过他。”

汪滟冷笑道:“我也怀疑你学校的马秋远,他发表的文章,都是有人帮他修改的。”

姜老师理所当然道:“学生作文,老师要进行修改这很正常。学生写作要有创新思想,独树一帜,要有个人特色,这些是没办法修改的。我看过《霜月的记忆》、《南塘风雨桥》、《恐怖的吉它》这些作品,内容低俗,文字粗糙,结构松散,而且风格乱七八糟,也就市级报刊能用,开始看时,还以为是社会上的作者写的。”

同学们一滞,然后都愤怒了,七嘴八舌地辩解,但尊师礼貌让他们不好恶言相向,毕竟对方是老师,虽然不是一中的老师。

杨子建不卑不亢地举起手上大家静一静,然后淡然道:“这位姜老师,《南塘风雨桥》等作品是不是我创作的,你评定不了,你根本理解不了我的写作思想,我不仅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更在于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我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在当前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以个体的生命来询问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命运,以重温和反思的方式整合传统的、文明的碎片,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至于我的作文水平,是经过南剑一中语文组十七位老师命题检验过的,更经过《南剑日报》的言丛编辑、箫鼓编辑以及《南剑青年报》的楚女编辑三位编辑的共同检验,他们到学校来考验过我,我的笔力也获得他们认可,这就足够了!”

他盯着姜文明,朗声道:“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下周三,我有一个文学专辑将在日报的‘百花园’发表,是一中赖校长亲自推荐,上面还有有言丛老师采访我的评语和简介。姜老师,你敢打电话质疑言丛老师吗?还有楚女老师、箫鼓老师,下周都会发表我的家乡散文。我写南剑一中生活的《放学风景线》已经由青年报推荐给省级刊物《散文天地》,十月这期也会发表,你是不是也要去质疑一下?”

姜文明脸色发青。

听了这番话,他已经没有怀疑之心了,除了杨子建所讲的“检验”内容外,还有杨子建身上散发出的一种强大的自信和傲然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他的学生马秋远身上也有,这是一种天才的气息。

姜老师连忙接话道:“既然一中的赖校长和语文老师们,还有报纸编辑们都考验过你,我也就放心了。学生最怕误入岐途,如果你真有这份天才,那也是我南剑市的骄傲,你说的这些作品,我到时会好好拜读一下的。”

杨子建听了,倒是有些吃惊,这位老师虽然刻薄,但能屈能伸,非常狡猾,几句话就把“质疑”转化为“放心”,把人身攻击转化为社会责任。

姜老师话风一转又道:“不过,我要批判一中的老师,既然你有这份才气,就应该推荐给学生报刊去发表,应该去参加国内的作文比赛,并在《萌芽》、《校园文学》上创作小说。”

杨子建沉吟半晌道:“事实上,林可纯老师也一直鼓励我创作小说。我也尝试在写,但创作来源于生活,我现在的生活环境有点不上不下,我刚刚进城还在适应城市学生生活,另一方面童年少年我都生活在南塘镇,这里的一切都深深


状态提示:第49章 筹划“燃犀奇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