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644>第233章急援居庸关
庄武器研究所,本就在北京城外,虽然有河流密林作为天然屏障,但一个连的士兵,根本无法抵抗俄满联军的大部队。

一旦前线战事失利,这一个连的士兵,除了保护宋应星等人撤离之外,还得在研究所布设炸弹,在俄满联军攻入此地之前,先一步将其夷为平地。

“看来,戚将军对此战没有信心啊。这样,我们武器研究所新增了一件大杀器,原本还处于试验阶段,一共只制造了三挺,你一并带往前线去吧。在战场上进行检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宋应星说道。

连投入巨资建起的武器研究所,都要随时准备摧毁,宋应星岂能不清楚如今的局势。

到了这个时候,该拿出来的全部都拿出来,即使是处于实验阶段的武器。

“什么大杀器,不会是火炮吧?您是知道的,教导师轻装上阵,不可能带着繁重的火炮上路,如果真有用,等下我与史丞相说一声,让他派民夫过来运送吧。”戚红英对此不太感兴趣。

其实对居庸关守军而言,最艰难的就是第一天,因为一天之后,张家口的援军便能赶到居庸关西北面,配合居庸关守军,前后夹击俄满联军。

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俄满联军绝对会在第一天,便发动疯狂进攻的。

然而作为守城的利器,火炮又太过沉重,带着它们会严重拖累行军速度,此次军事行动除了迫击炮之外,就连75毫米口径的轻型野战炮,教导师都没有携带,而是交由后方的民夫负责运送,哪怕最快,也得在明日中午才能抵达居庸关了。

如今宋应星说武器研究所有三件大杀器,戚红英并未太过在意,教导师还有几百件大杀器短时间内无法运送上去呢!

要是能在今天就将火炮运往前线,戚红英也不会表现得如此悲观了。

没有足够的火炮,居庸关守军只能拿命去填,一旦第一天伤亡太大,后续就算有了火炮,有了援军,想守住也是十分艰难的。

所以戚红英心里最好的打算便是:拼尽全力,哪怕全军覆没,也得坚守居庸关三天。

只有这样,才能为援军抵达京城争取足够时间。

至于转移武器研究所,这是必然趋势,毕竟武器研究所建在郊外,先期抵达的援军,守住京城还行,郊外那些地区根本顾及不到。

“还请将军放心,不是太过笨重的武器,你去看了就知道了,操作人员就用研究所的武器试验人员吧,毕竟只有他们熟悉新式武器的操作方式。”宋应星解释道。

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猜出,这种武器应该不是火炮,否则以教导师中,炮兵科毕业的专业炮手,即使不熟悉新式武器,最多也就打个两三发后,绝对能摸清新式武器的性能了,完全没必要调一群武器试验人员前往前线战场。

在宋应星的指引下,戚红英总算见识到了这三件“大杀器”的真实样貌,听完武器试验人员给出的初期试验数据后,戚红英二话不说,调来一个排的士兵,直接将这三件武器抬走..........

如果按照以往的路线,教导师想要增援居庸关,必须先乘坐轮船渡河,之后才能走官道前往居庸关,不说近八十里的路程耗时多久,就算是乘坐轮船渡河这上上下下耽搁的功夫,估计都得大半天时间。

这样一来,最后抵达居庸关,即使关门没被攻破,但里面的守军也应该剩不了多少了。

好在自从去年郭胜乘坐热气球首航,差点飞出边境线后,李鸿飞就重视起了高空地图的测绘。

而作为马家庄与居庸关之间那片复杂的山林地形,也早已被地图测绘人员给摸透了。

甚至为了军事需要,教导师还在马家庄与居庸关之间,修建了一条隐秘的便捷通道。

如今这条隐秘通道刚好派上了用场,教导师的官兵们,使用自行车全速前进之下,八十里路程,差不多也就三个小时左右,便可抵达居庸关..........

与此同时,居庸关外,炮声隆隆,杀声震天。

俄满联军也是豁出去了,一上来就调集了几百门重炮,猛轰居庸关城门,同


状态提示:第233章急援居庸关--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