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南国江山>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
石敬瑭,这一次,契丹人刚刚经历惨败,所以没有派出援军。

而石敬瑭的主力在此之前已经被消灭,所以此次出兵吴军一路上打得极为顺利,到九月份时就已经将石敬瑭的地盘全部夺取,只有幽州还在石敬瑭手中。

不过到了此时,石敬瑭也明白大势已去,于是向吴军请降,但杨渥却以石敬瑭勾结契丹人为祸中原为理由,拒绝了他的请降,并下令吴军攻城。

十月,吴军攻破幽州,石敬瑭带着全家人在府中而亡。

接着,吴军继续向西,对大同、代州、蔚州等地起进攻,这些地方的势力包括府州折家、麟州杨家在内,先后都向吴军投降。

至此,历史上原本落入契丹手中,并对中原造成极大影响的燕云十六州彻底被吴军占领,而吴军在北方的防线就此形成。

接下来,吴军将目标放在了盘踞太原的北唐政权。

北唐的实力远远无法与后唐相比,面对吴军的进攻很快就招架不住,到武义二十三年八月,李继岌见大势已去,最终向吴国投降。

至此,自中唐以来,天下藩镇割据,混战不休的局面,在杨渥的手中终于走向一统。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杨渥坚持休养生息,展生产,同时致力于消除藩镇割据带来的影响。

朔方节度使韩洙和凤翔节度使李从儼,都在吴国统一天下后自上书,请求内迁,并交出手中大权唯有夏州的定难节度使李仁福却没有任何动作。

武义二十六年933年,李仁福在夏州病逝,其子李彝继承大权,同时派遣使者到洛阳,希望能得到杨渥的册封。

然而杨渥原本就对夏州虎视眈眈,如今哪里愿意再放任李彝继位?所以杨渥下诏要求李彝亲自来洛阳朝见。

李彝担心自己到了洛阳后会被囚禁,回不了夏州,所以不敢亲自前来,只派遣其子前来,同时在洛阳大肆结交收买朝中权贵,希望他们帮忙说项,好让李彝顺利继位。

然而此事却被新任长剑都指挥使程宗打探到,并将其上报给杨渥。

得知消息后,杨渥当即大怒,一面下令彻查此事,一面下令由刘仁赡统领六万大军征讨夏州。

夏州城池极为坚固,故老传言说是当年赫连勃勃所修筑的且党项拓跋氏在夏州时日已久,早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这一次征战,吴军打得并不顺利,甚至整个过程还显得非常的艰险。

李彝一面依托坚城进行抵抗,一面招募党项部族,日夜抄掠吴军粮道,吴军的军粮从关中运到夏州,一路上都要遭到袭扰,损失极大,钱粮更是消耗无算。

面对如此情形,杨渥依旧不依不饶,再次下令派遣六万精兵,征集十万民众,专门负责转运粮草,并派人传诏给刘仁赡,要他不要以后方为念,务必攻破夏州,将拓跋氏剿灭。

这一次的围城大战,比之当年围攻杨刘也不遑多让,前后持续了半年多时间。

李彝虽然手段用尽,然而在吴国的绝对力量面前,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武义二十七年,吴军攻破夏州,将党项拓跋氏悉数擒拿至洛阳枭示众。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消除拓跋氏的影响,杨渥命刘仁赡为西北经略,继续率军清理在围城期间曾经相助过李彝的党项部族,经过一番血腥屠杀后,终于将拓跋氏的根基彻底断绝。

除了削平藩镇之外,吴国在内政治理上更是取得极大成就,到武义三十年的时候,吴国的人口就过四千万,每年国库的收入都过三千万贯。

充裕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吴国有足够的国力进行对外扩张。

在消灭夏州定难节度使后,吴国继续向西进攻,收复了河西走廊,张议潮后人执掌的归义军向吴国投降。

接下来,吴军继续向西,将势力重新伸展到西域、青海,西域诸国纷纷派遣使者来洛阳朝见,一如当年大唐盛世之时。

除了向西扩张外,吴国同样没有忘记海外的领地,虽然这些年吴国并没有继续在海外开疆拓地,但原有的地盘却在这二十多年里得到极大展。

许多新兴海港城池出现在


状态提示: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