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买宋>第二百三十六章 与时俱进的律法(二)
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人充役;徭役银不按户丁分派,而按地亩承担;以县为单位,将全部徭役银分配一县的田额上,平均负担,改变了原来按里分摊的办法。

“一条鞭法”既是税制化繁为简,又由实物税转为货币税,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明代改变宋元以来商税繁苛的情况,规定商税率为1/30。

明神宗时,派出税监到全国各地去监督收税,逼得机户停机、窑主歇业、盐工抗税、矿工暴动、市民罢市。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内监孙隆到苏州充任税监,他勒令除已征税外,每机加派白银三钱,丝织品每匹加银三分。

机户因此停工,几千织工染工失业。

生活无路的织染工匠2000人集结于玄妙观,公推织工葛贤等几人为首,高喊“赶走孙隆,杀死税棍”的口号,冲向税监衙门。

斗争坚持了三天,打死税官、恶棍十几人,火烧了税监衙门,孙隆逃跑了,加派的税银取消了。

………………

而在明之后,就是清,公元1614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后金政权,制定了军政法令,开始了由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渡。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即位,10年后被拥戴为皇帝,建国号大清。

这个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马背上的君王,在取得全国政权后所考虑的问题是一个只有20万人口的弱小落后的民族,如何去统治有数千万人口的先进的汉族呢?

为此他提出了“参汉酌金”,“详译明律”的法制思想,明确表示法制是“立国之本”。

这一点表明清朝统治者一开始就表现出比较成熟的统治经验,他们懂得只有适应汉民族先进的生产力和经济关系,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lún_lǐ道德,才能够长期站稳脚跟。

清代的几位统治者——皇太极、顺治、康熙,都是遵循这一思想路线从事立法工作的。

在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设置律例馆,组织了一个满汉官吏相结合的立法参谋班子,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于顺治四年颁行全国,这差不多是明律的翻版。

康熙时,对这部律文附例作了校正。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再次颁行《大清律集解附例》。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在逐条考正原有律例后,编成《大清律例》(简称《大清律》)七篇,47卷,30门,律文436条,附例1049条,“刊布中外,永远遵行”。

此后,《大清律》被后世皇帝恪守“祖宗成宪”,不再修改,而是用陆续增加附例来弥补律文的不足。

《大清律例》的产生历经四朝,历时近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律文中规定的内容详尽。

它集历代法律之大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清代从康熙时起,《大清律》未再修订,律文所没有规定的,便陆续制定各部院则例来解决。

例如《刑部现行则例》、《钦定吏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等。

“则例”是清代的重要法律形式,数量很多,在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

开始,例只作为律的补充,后来例的地位越来越高,形成以例代律的局面。

清朝仿照明朝做法,从康熙至光绪,都编修会典。

有《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光绪会典》。

这些会典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经验,记载了清朝各机关的编制、职掌和事例,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完备的行政法典,其内容比《唐六典》、《明会典》丰富,体例也更为严谨。

清王朝除了强调法律政令的统一之外,还根据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变通地制定了许多单行法规,如《回律》、《番律》、《蒙古律》、《苗律》、《西宁番子治罪条例》等。

这些法规为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一定作用。

……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六章 与时俱进的律法(二)--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